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1355 4
2010-10-13
求助 关于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观点述评,这个文献,豆丁网有,但是不会下载,别的数据库里的是乱码。
请各位帮忙,十分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14 15:50:43
关于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观点述评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3月,第 40卷第 2期,Mar. , 2010, Vol. 40, No. 2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收稿日期: 2009204211;修回日期: 2009211210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项目 (2008K04)   作者简介:蒲晓晔,女,云南江城人,西北大学博士生,西安财经学院讲师,从事国民经济学研究。【经济研究】 关于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观点述评蒲晓晔 1, 2 ,赵守国 1 (1.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2. 西安财经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出发,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的相关研究动态加以梳理,有助于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 F063.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2731 (2010) 022003020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命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是把人作为实施主体, 在人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出发,对相关研究动态进行梳理、总结,有助于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一、经济发展方式的界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离不开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经济发展的方式就是经济发展的方法和形式,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运行的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程度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 1 ] ,含有可持续发展等。它比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宽泛得多,比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具体得多。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 通过什么途径, 怎样实现经济增长 [ 2 ] 。 “经济增长方式”一词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并不多见,最早出现在霍利斯 ?? 钱纳里 ( Hollis Chenery)的论文“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世界银行曾在题为《东亚奇迹》的报告中,使用过“growth - pattern”一词,并把东亚国家 (地区) 分为“投资驱动型”和“效益驱动型”两种类型。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新概念,与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它不仅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还包括降低消耗、改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个方面 [ 3 ] 。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但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经济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变化的总体特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是要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资本投入,不依赖廉价劳动力成本而是靠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质量提高等方面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显然上述界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发展方式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没有固定的内涵, 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对应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同的。惟有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来研究发展方式才有意义。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两种情况, 0 3 一种是在同一历史情境下,根据地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最优发展方式为目标进行调整; 另一种是当历史情境发生改变时,根据当前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 对发展方式做相应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尊重所处的历史情境、地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观点综述经济增长方式被引入中国后,经济学界和实务工作部门从现代主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制度主义的范式等多个维度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了探索。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方针,要求尽快实现发展理念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动态来看, 主要研究了以下五个问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十七大明确提出,以“经济发展”取代过往强调的“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针来指导经济建设的开展。为此学术界针对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展开了研究。黄泰岩在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的基础上,阐释其内涵。他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指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或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还应该包括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 向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转变;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方式转变;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 4 ] 。杨玉霞、邢宏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注重实现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或超过 50%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发展质的提升。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5 ] 。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与难点从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 12年的时间。一些学者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和难点展开了研究,以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刘世锦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应当优先和重点关注的六个问题:被扭曲的要素价格的纠正;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重点加快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的改革;改进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指标和机制;继续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 6 ] 。吕政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必须认清我国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推进生产社会化 [ 7 ] 。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和高发展,中国实现高增长的动力是什么? 未来 10—20年,是否能继续保持这种强劲的势头? 刘庆宝、未良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经济增长理论的源动力进行系统的分析,构建了扩展的索洛 ( So2 low)模型,对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费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 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8 ] 。王军认为推动经济发展动力的可持续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力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并指出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必须从宏观层面扩大消费需求; 中观层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微观层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人力资本、实施管理创新;同时要更加强调推进政府领域的改革 [ 9 ] 。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和启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对推动中国经济长远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高峰认为美国、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国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参考的经验,主要是明确政府在非竞争性领域的职责; 强化市场机制在竞争性领域的地位; 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挥主导作用;实施符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特色的调控措施 [ 10 ] 。王丽认为目前印度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并从印度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其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等几个维度对印度发展方式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技术导向和知识积累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 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第二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 11 ] 。 1 3 (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有科学的途径,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王一鸣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最根本是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增加市场功能,增强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的激励和“倒逼”效应。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主要是: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 [ 12 ] 。唐龙认为从经济工作的角度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抓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的思路包括:继续把“以人为本”作为所有经济工作的出发点;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为载体,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体制改革与创新为保障, 巩固和扩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果 [ 13 ] 。三、现有研究的评价及其启示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出发,对相关研究动态加以梳理后,笔者认为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维度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但这些研究存在一些问题: 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尚缺乏统一的界定;未能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变; 从动力结构优化的视角寻求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界定展开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结合理论界的不同认识,笔者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切实做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经济发展朝着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前进。因此,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需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以清晰的界定,并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确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政策。 (二)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保持了持续 30年的强劲增长势头。GDP增长率在 1979—2008年间平均为 918%, 而在 2006—2007 年, 增长率接近 12%。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 30年,中国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 14 ] 。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世界市场出现萎缩的局面, 中国作为向美国、欧洲出口的大国,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柱的出口产业步履维艰。2007年和 2008年中国经济遭受着严峻的考验,以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造成中国经济进退维谷的主要原因,这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敲响了警钟。西方经济学家们不能完全理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运作,弗里德曼 (Mil2 ton Friedmant) 、布坎南 ( Jamesm. Buchanan) 、克鲁格曼 ( Paul R. Krugman) ,等西方经济学家们都认为中国的经济现象非常奇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宏观经济学理论不足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路径依赖的问题。他们都在怀疑,中国经济能走多远? 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内涵和现实特征,确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思路,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成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新趋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4 15:51:34
(接上贴)
(三)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继续保持量的增长, 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从现阶段实际出发,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问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动力持续疲软,“三驾马车”存在明显的动力结构失衡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当最终消费率超过 60%时,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警示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 2 3 动力结构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才能在优化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提升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的发展。当前世界经济仍未停止萎缩,尽管经济下滑的速度放缓,但缺乏后劲的经济增长依然有下滑的可能。此时,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更突出的地位, 既是应对全球性经济衰退的现实需要,又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选择。面对这场全球性经济衰退的挑战,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结构,以扩大国内消费、加大投资为主,积极稳住出口来启动经济。但是,如何有效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市场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禀赋千差万别,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具特色,国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有失偏颇,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研究,应从动力结构优化的视角,探索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发展时期,因地制宜地选择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寻求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 [ 1 ] 欧志文,蒋均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理念与时代内涵 [ J ]. 消费导刊, 2008, (2) : 2092211. [ 2 ]王梦奎. 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1252129. [ 3 ]吴树青.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 J ]. 前线, 2008, (1) : 17231. [ 4 ]黄泰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实现机制 [ J ]. 求是杂志, 2007, (18) : 628. [ 5 ]杨玉霞,邢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及实现机制 [ J ]. 学理论, 2008, (6) : 15218. [ 6 ]刘世锦.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我们需要转变什么? [ J ].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1) : 5210. [ 7 ]吕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 J ]. 前线, 2008, (3) : 10212. [ 8 ]刘庆宝,未良莉. 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三驾马车”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研究 [ J ]. 特区经济, 2007, (12) : 2572158. [ 9 ]王军. 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问题研究 [ J ]. 理论学刊, 2009, (9) : 54259. [ 10 ]高峰. 国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经验借鉴 [ J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 (3) : 1132116. [ 11 ]王丽. 印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 J ]. 南亚研究季刊, 2009, (3) : 32237. [ 12 ]王一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和实现途径 [ J ]. 理论视野, 2008, (1) : 25228. [ 13 ]唐龙. 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J ]. 探索, 2007, (6) : 72277. [ 14 ]王小鲁,樊纲,刘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 [ J ]. 经济研究, 2009, (1) : 4216. [ 15 ]裴小革.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理论问题 [ J ].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 : 18220. [责任编辑 卫 玲 ]    Opin ions and reviews on the recent years econom ic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ation PU Xiao2ye 1, 2 , ZHAO Shou2guo 1 ( 1.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 i′an 710069, China; 2. School of Public Adm inistration, X i′an Univer2 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X 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The related research was mad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es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economical reforming background, for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formulate the effective policy. Key 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economic growth 3 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4 15:55:03
学前班会员,帮一下,己下载回来,格式未及整理,已发2贴,正在审核中,所以还看不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0 19:24:14
关于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观点述评.http://www.docin.com/p-112558406.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