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2598 2
2010-10-14
摘 要:目前农业生产中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只有全社会高度重视,自觉实践,才能比较顺利地推行。黑龙江省政府、企业界、科技界、教育界等社会各界,应当充分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并自觉参与到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行列中来。通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完善,提高农民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社会各阶层成员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形成共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政策
  1 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与普及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会遇到不少思想观念障碍。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其成果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必须向社会公众宣传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实现途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循环经济公众教育机制的完善,提高政府公务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社会各阶层成员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形成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发展循环经济只有全社会高度重视,树立循环经济的新理念,自觉实践,才能比较顺利地推行。黑龙江省政府、企业界、科技界、教育界等社会各界,应当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并自觉参与到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行列中来。实施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环保观念。目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普遍缺乏,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因此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要宣传典型案例,以多种形式深入到社会基层,使农民认识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改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宣传适度消费观念,鼓励消费者从关心和维护个人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坚持消费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行为,通过自觉抵制对环境不良影响的娱乐活动,积极营造符合现代文明的绿色消费氛围,形成强大的绿色消费需求;要不断扩大和完善废旧物质回收利用系统,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用量,提倡绿色包装、储运、控制“白色”污染。以对人类未来负责的态度,严格把自然资源的消耗控制在合理范围,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通过增强社会范围内的资源环境意识,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 完善制度建设,实现“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普遍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将循环经济的某些活动(如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政策、措施和制度等)法定化、规范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推进循环经济的同时或在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的经验的基础上,必须制定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加强对循环经济活动的规范和指导,并将循环经济列为政府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行政职能。
  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对农业循环经济加以规范,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黑龙江省政府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基础;同时黑龙江省要研究并制定适宜的政策体系,运用宏观财政手段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活动,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针对循环型农业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农区沼气工程推广,可以考虑通过“政府补贴+低息、无息贷款”政策推广;对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对农户使用新型肥料、农药、地膜的价格差,国家也应相应的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以促使绿色农资在农业生产的普及率,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产业政策,鼓励有市场前景又节约资源和能源、可减少废弃物排放的节水产业、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开发、生态农业等的发展;促进与环境资源密切相关的能源、交通、农林牧渔业、健康卫生、服务业等部门的技术改造与发展;通过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政策的引导,促使农业企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 发挥典型辐射作用,重视循环型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能力
  农产品加工是连接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桥梁,是提高农业效益、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关键措施。循环经济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循环型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提高对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而且可以使加工企业本身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农产品加工业带来的负面效益,从基础上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本文认为,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不论是微观家庭的沼气推广,还是循环型农产品加工业的组建,抑或是农业企业间的资源链节,都必须重视一个作用,即通过在农区发展循环型农业典型住户、企业或村落,使周边农户或企业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提高其对外界示范带动的辐射能力,从而真正、有效提高循环经济意识,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
  由于技术和规模的限制,单个农户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成本高效率低。在循环型农业发展中培养循环型龙头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使之具有一定规模,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能力。如秸秆可以加工作为畜禽饲料的桔杆粉、秸秆工艺品编织、秸秆造纸等产品,对资金、设备、技术的要求较高,单个农户无法进行加工,必须由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完成。可以成立秸秆综合利用公司,向农民支付一定费用回收秸秆及人畜粪便等。制成有机肥料或秸秆粉再出售给农民使用。通过经济利益的刺激,农户就不会随意浪费秸秆,农村人畜粪便的污染也会减少,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减少了污染,还实现了资源的价值创造。
  4 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循环型农业应该创建能与自然生态循环相一致的人工生态循环技术体系,既要保持“石油农业”所创造的高效劳动生产率,又要消除“石油农业”存在的弊端。因而除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外,还需应用现代技术创建以农副产品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在绿色技术方面普遍欠缺,为了推行农业循环经济,黑龙江省应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发,从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逐步转变到更多依赖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提高上来,支持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绿色肥料、低毒农药、可降解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研发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为农业循环经济的推行提供强大、持续的技术支撑。在新能源开发上,着重推广节柴灶、太阳能温室、桔杆气化炉、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重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研究地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配,保护性开发利用地下水,重点研究低成本、高效、适用节水新模式,主要推广旱田和水田节水灌溉设备和节水新技术。
  5 采取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
  要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产业政策,鼓励有市场前景又节约资源和能源、可减少废弃物排放的节水产业、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开发、生态农业等的发展。积极促进与环境资源密切相关的能源、交通、农林牧渔业、健康卫生、服务业等部门的技术改造与发展。政府应严格限制资源浪费,污染严重产业的规模和布局范围。增加对循环经济建设的财政税收支持,尽快取消或减少对可持续发展有害生产的种种补贴,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组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与奖励机构,在科学评价基础上,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奖励工作,并逐步使奖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6 重视统筹城乡发展
  要将循环经济建设、中心城镇改造、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融为一体统筹考虑。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走城乡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产业化道路,促进城乡人口融合、经济社会融合、空间融合、生态融合。通过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要合理定位城乡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合理布局城乡产业链,突出中心城镇的集聚和辐射拉动作用,使城乡产业间形成有序的梯次结构,建立城乡互惠的社会经济发展纽带关系,实现环境废弃物的资源化、环境工程的生态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达到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动态平衡。促进城乡人口的有序流动,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和城乡差距。
  7 开发农区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经验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综合能力与素质,是示范区建设最重要、最活跃的生产力载体。开发农区人力资源就是要通过提高农区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用丰富的农区人力替代短缺的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源,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储备后备力量。开发农区人力资源,首先要严格控制农区人口,减轻人口过度膨胀对自然的压力。其次,要不断提高农区人口的质量,把教育作为农区人才培养的“第一基本建设”,在黑龙江省农村巩固和提高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推进农业素质教育,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第三要建立和完善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在基层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完善新型的人才激励机制,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人才的个性,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按照贡献的大小采取大级差的分配制度。
  8 结论
  本文根据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环境的自身特性及农业发展现状,系统构建了包括理念宣传、法律手段、技术支撑、环境监测、增加投入、适度激励和约束、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开发农区人力资源等内容的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从制度上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循环经济立法,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8。
  [2]农卓恩,李绍刚,林敏,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制度的构建与政策的取向,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49~53。
  [3]姜国刚,从价格机制角度谈循环经济内生演进的驱动力,中国经济问题,2008(2):67~72。



作者:乔瑞中 姜国刚 张绍斌 来源:《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年第9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14 16:16:40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这个杂志是非法期刊,评职称不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4 17:01:47
呵呵 ,好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