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术期刊投稿比较关心的朋友一定知道,国内的学术期刊在选稿时很大部分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口味从事的,尤其是在社科领域,本来就存在很多学派,风格,倾向上的差异,很难说孰优孰劣,孰高孰低的,例如有的期刊比较喜欢纯哲学理论论述型的,有的比较喜欢带数理实证模型的,作为编辑,编委甚至主编个人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倾向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作为学术期刊编辑部是有推定学术发展的社会公共职能的,他面向的是学术研究公众群体,怎么能以自己的口味来定标准呢?正确的做法是,对自己熟悉的,偏好的学派,当然可以有比较权威的评审发言权,对不属于自己学派的,也应该本着对作者负责,对学术负责的,邀请其他风格门派的专家给予公正评审,并;事实上,作为期刊选稿取舍的标准只能是两条:第一,判断该稿件是否属于本刊法定办刊宗旨报道范畴,这是新闻出版总署核定的,如果不在报道范围内当然可以拒稿;第二条就是根据发稿周期等确定的录用比例(比如20%),各篇文章按专家评价值从高到低截取前20%录用,就这么简单,谁允许你搞什么本刊自己的私人标准了??
但现实中这帮狗屁期刊硬是把毛主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丢到脑后,摆出一副老子大权在握,随心所欲的丑陋嘴脸,将自己的喜好作为所谓期刊风格方向,对非自己门派的来稿,好一点的声称风格不符让作者另投他刊,损一点的置之不理,你们他妈的知不知道"海纳百川"这四个字,狗屁东西杂毛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