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原创),希望大家多多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言
近期安永一份关于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数据的报告备受关注,该报告公布的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为中国官方数据的5.5倍,该报告公布后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代表)的严正批评,接着随后安永宣布撤回这一报告,并进行内部调查。
安永为什么公布这样一个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大相径庭的数据?央行为什么要对其报告中的数据强烈指责?安永公布报告和央行指责为什么是在这个时候?紧接着,安永为什么会收回自己的报告?理清楚这些问题、理清楚各主体的博弈心态和行为、利益链对于我们正确看待上述近期发生的故事就显得非常重要。
安永报告风波
2005年5月3日安永总部公布了《2006年全球不良贷款(NPL)报告》,安永称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高达3580亿美元,远高于中国官方此前公布的1330亿美元的统计数字。而中国银行业的呆坏账总额可能高达9110亿美元。该报告公布后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代表)的严正批评,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位负责人[X1] 不点名地批评了安永,认为这份所谓的研究报告"其结论荒唐,令人不解"[1]。接着随后安永宣布撤回这一报告,承认在发布这份报告前没有执行相应的内部审查和核准程序。安永(中国)公关部主管梁紫珊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安永采用了他人编辑、未经证实的预测数据,并把它作为历史数据使用。这里所谓的采用了他人编辑、未经证实的预测数据估计主要是指在估计新增不良资产时使用了瑞士信贷的预测数据。
目前在网上搜索安永《2006年全球不良贷款报告》[X2] (5月3日版本)已全然没有了踪迹。只能从一些文章援引的数据看个大概。
解读安永报告风波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数据的真实性分析
安永报告风波问题真的是像安永后来说的“内部审核的失误”么?四大的审计、咨询其实玩的就是形式,其报告的发布都要经过多级的审核,而且这次报告的主笔人是具有丰富经验、曾撰写过中国多年银行业不贷款报告的资深人士(罗德曼),将数字的差异归结为“内部审核的失误”理由明显不通。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数据的真实性有几种可能?一是报告的数据接近真实,二是报告数据采用的口径不同,三是报告数据确实有夸大之嫌。作为一名金融学专业的博士生,我对中国银行也不良贷款数据的真实性感兴趣,而且对这些背后反映的利益链故事更感兴趣,下面是我对安永报告风波的粗浅分析。
(1)安永报告的数据接近真实。
说数据真实也有数据真实的理由,首先,从数据的来源看。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来源是各家银行自己上报的数据[2]。银行各自上报的数据真实性确实值得怀疑,在目前的环境下,尤其是在考核机制与其提供的这些数据直接挂钩的时候,银行和监管机构还是有动力去低估不良资产余额的(我们不是说银行一直都会低估不良资产,在某些情况下(如帮助银行解除历史负担时),我们的国有银行也会多报不良资产以期扔掉更多的包袱)。银监局处长张晓朴在《经济观察报》上说“银监会公布数据是对银行提供数据‘挤水’后的结果”,挤水说明银监会所做的主要是一个后加工过程,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大银行上报的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取决于银行提供数据的真实性以及银监会“挤水”的能力和意愿。所以,银监会的数据来源很难准确,至于安永的数据来源没有看到原始报告(也许看到原始报告后也不一定知道)不清楚,所以我们确定的是银监会公布的数据很可能存在问题,而安永的数据还取决于他的经验和客观性。
其次安永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一部分源自于安永和这份报告的主笔人对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的非常熟悉和丰富经验。安永自从2000年以来这几年一直担任中国多家银行审计和华融、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金融顾问[3],对国内金融业的存在的问题看得太清楚了。而且安永这份报告的执笔人是59岁的罗德曼,就是这位罗德曼对不良贷款的研究已近20年。从其经历看,1985年,罗德曼作为Kenneth Leventhal &Co合伙人就开始跟踪日本投资者所投入美国房地产项目的巨额资金,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就曾经是他监控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早期,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罗德曼转而监测日本投资者撤资美国。1997年,他到东京开始处理销售坏账。随后的2002年,他转到北京工作。事实上,制作中国银行界的不良贷款报告,对罗德曼来说早已驾轻就熟。 从2002年开始在中国逐渐引起关注的安永不良资产报告,几乎都是由他牵头而成。2002年,罗德曼就曾撰写了一份颇夺人眼球的《2002年亚洲不良贷款报告》。报告称,亚洲地区不良贷款达2万亿美元之多,其中中国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总额为4800亿美元。当时,他在报告中呼吁中国要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速度。 随后,由罗德曼主创的《2003年度报告:中国的不良资产》和《2004年全球不良贷款报告--中国》先后出炉。
如果说安永的数据接近真实,那么中国官方关于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数据就是隐瞒了很多,毕竟前者是后者的5.5倍。而银监会公布的官方数据来自于各家银行自行上报的数据。照理,安永曾审计过中国工商银行16家分行(占工商银行总资产的60%),按其公布的结果可推算出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误差不会超过2%。这样安永总部公布的这份报告与其审计部门在中国公布的审计结果岂不是自相矛盾的么?用银监会处长张晓朴在《经济观察报》上的话说“安永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审计结果”。而且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数据也都是经过国际权威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审计的,表面上看起来也没有问题。这些反映了什么?我认为这跟在中国做生意的潜规则有关,就审计报告而言,可能真实的报告只是内部传阅、报送版本,而公布的版本都是经过当事部门更甚者监管部门审慎考虑(经常以稳定为由,当然稳定本身并没有错)并授意修改过的。不管你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公司,你想在庞大的中国国内市场做生意么?那么你就得遵循这条潜规则。所以说,当安永宣布撤回这一报告,并进行内部调查的时候,华尔街日报还有人撰文质疑安永的做法是否违背了“审计独立性原则”。其实像安永这样的国际审计机构,在中国国内如果你连生意都没得做了,哪来的审计独立性,所以做成生意才使最重要的,而且这笔生意的背后有中国政府撑腰,谁来监督、审核你的“独立性”,这样就能很好的理解安永风波后安永的态度。
第三,关于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数据其实一直就存在着争论[X3] 。中国官方统计的不良贷款数据一直受到学界的质疑,很多对中国银行业稍微有些了解的学者都会认为官方数据低估了国内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存在的问题。估计公布数据的官方也是不相信这个所公布的数据的,他们内部应该知道银行坏账存在的问题有多大(从近年来银行也风风火火的改革可以反映出),那官方为什么要低估这些不良贷款问题?一是在中国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夸小不利数据,夸大有利数据”,这种“浮夸风”、表面文章的行事风格自共产党党政50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如果不良贷款数据仍然很高,那么不是在否定改革的成绩么,那么主导改革的以央行、银监会为代表的官方也会受到牵连。二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环境。目前建行、中行已经IPO成功,各自融资92亿、99亿美元,剩下的工行9月份也准备上市融资100亿美元,农业银行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着改革方案。回顾金融业的改革历程,以前说到不良贷款,几乎一致的声音主要原因是历史原因和资本金不足,为了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于是官方采取了包括多次剥离不良贷款、注资的措施。历史问题解决了、资本金也增加了,照理说不良资产问题应该解决掉了大部分。但是我们的国有银行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大,“旧的不良资产去掉了、新的又增加了,而且增加的很多”。于是改革的方向就落在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融资,期望通过外界的力量来帮助我们的国有银行改革。不论是引进战略投资者还是公开上市就是要将国有银行股份卖出去,当然质量越好的东西也就能卖个好价钱,能使用的方法剥离不良资产(缩小分子)和注资都用了,据业务人士估计,我国政府为银行业改革而进行注资、核销坏账等的费用已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使工、中、建、交等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单”[4],可以想象主管者也有动力去适当的美化数据来提高银行资产在买方的形象质量。虽然公布的数据很多人都不相信(甚至中国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但是不管你信不信,你是在中国,你就要遵守这样一个规则(哪怕你是学者,你要做研究,结论也会一定程度依据公布的数据),这就是市场潜规则。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样的策略确实还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说,国外媒体(包括Economist、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和金融时报中文版)观点普遍认为安永是选择了错误的时间(中行上市前夕)发布了这份报告。
第四,虽然预测发展中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的难度不亚于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的难度,而要预测中国的不良贷款则更难,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出判断哪个数据准确,但从中国银行业的微观主体各银行的表现来说,我们还是宁愿去相信安永报告的真实性。为银行业改革的“手术费用”已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而且目前我国还在使用高贷款利率、低存款利率的政策,这实际上是以牺牲存款者的利益为代价来增加银行的盈利空间,间接地为银行的损失提供补贴。造血费用花费进去了,但是造血功能并没有建立起来,国有银行的内部控制没有明显改善,贷款风险控制也没有明显进步。
(2)安永报告风波反映的是数据口径的不同。其实即使是数据口径的不同,我们也能发现很多问题。
安永的数据包括了估计的2002年以来新发生的贷款中未来潜在不良贷款。国有银行2002年以前的历史不良贷款经过几次剥离确实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数字的差异主要涉及2002年以后新发生的贷款如何看待不良贷款率。未来潜在不良贷款,这个本身就是估计的数据,估计标准的不同肯定会带来结果的很大差异。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速普遍较高,有个别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速甚至达到70%多,而且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过热的房地产部门,这无疑隐藏着巨大的坏账风险。大的跨国银行通常将贷款增速控制在5%以内,大多数国外银行的贷款增速会控制在10%,新增贷款的快速增长往往隐含着很大的风险。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从历史还是当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银行都有动力去低估这一部分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本来就是一个会计估计,涉及很多所谓“职业判断”,数据口径的不同可能会带来结果的很大不同。关于官方数据和安永报告的数据口径我们不得而知(尽管我很想知道,查找了很多资料仍无果),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官方数据应该是最保守的估计。
下面援引网络上一位在四大做过银行审计的朋友发表的一段技术性评论:以房房屋抵押贷款为例,因为有房产做抵押,而且房地产市场一直在涨,所以这种贷款被认为几乎不可能有NPL。但这两年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和评估师及银行串通,将房地产评估值高估,然后获得高额抵押贷款再去开发下一个楼盘或者做别的(比如炒股),一旦资金链断了,这个抵押贷款就还不上了.这时你真得以为抵押的房地产值那个贷款额? 不行了.可是银行只能根据历史数据来判断这种房屋抵押贷款的NPL比例,所以这种贷款仍然被认为风险很低.根据历史,可能风险低;但如果前瞻性地看问题,目前在手的贷款的风险可能并不低。再如,按照帐龄分析法,逾期贷款要提取的不良贷款准备要高一些.某银行过去二十年的历史证明最终有40%的贷款是坏掉了.但现在它把自己帐龄较长或者已知坏掉的贷款都打包甩给资产管理公司了,剩下在手的贷款都是比较新的这两三年放的,从帐龄分析的角度,不良贷款比例当然很低(比如只有5%). 但有人就问了,你这家银行,内部控制没有明显改善,贷款风险控制没有进步,尽管现在持有的贷款比较新,那只是问题没有到暴露的时候.如果有前瞻眼光,过两年你再看,你这些贷款里,还是会有30-40%是坏掉的. 你可以说我今天没有充足的证据,但你以往的历史记录就是那个熊样,现在什么都没有改善,仅仅把烂尾的扔给了AMC(资产管理公司),你把棉袄改成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你不还是你?!再有,就是很多贷款一看要坏掉了,可以通过债转股(就是持有贷款公司的股份)方式从贷款科目转成投资科目,或者将抵押物拿过来.这样,贷款的总量也下来了,坏贷款表面上说也减少了,NPL比例当然变好了.但事实上,这个投资科目和这个抵押物科目要提多少减值准备,就不属于NPL这个hot topic的领域了,也就不受那些不懂业务的媒体关注了。
(3)三是报告数据确实有夸大之嫌。
可以比照的是,虽然外界一致认为中国官方的数据(1640亿美元)缩水严重,但像瑞士信贷等其他机构和学者估计的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一般在3000~5000亿美元左右,远低于安永报告的9110亿美元。如果说安永报告确实有夸大之嫌,那么背后一定有他的利益动机,不可能只是“技术失误和管理失误”。安永公布这样一个报告,肯定会考虑到自己会得到什么收益,公布后会引起中国政府怎样的反应,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利影响,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做出自己公布与否及公布时间的选择。
无论是从进入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时间早晚、进入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其每年发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业坏账的报告,安永在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中介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应该说,安永是外资机构中较先进入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理的。2000年12月,安永与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一跃为中国内地最大的会计事务所。在这年央行关于资产管理公司结构与监管两个项目的招标中,安永都脱颖而出,先人一步进入这一市场。其后,安永作为财务顾问,直接参与了华融首笔涉外不良贷款处理的全过程,安永担任持有者与投资者之间的金融中介,并从中获利。除与华融及其他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外,安永与四大商业银行都有过接触,希望为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提供财务咨询。
在帮助处理银行业不良资产时,安永通常会先收取一笔固定费用,待资产管理公司或银行将该项不良贷款处理完毕并收到现金后,再获取一定百分比的成功交易佣金。安永有没有动机公布这样一个报告来增加自己在这方面的收益、收益有多大?收益有多大从我目前掌握的材料无法做出判断,但公布此报告与其增加这方面收益关联好像不大。
那么安永选择在中行、工行上市前夕公布这样一个报告会有怎样的利益驱动?如果有那其中一种可能就是希望引起投资者的注意(无论安永后来是否撤消该报告,都会引起人们质疑中国官方数据),从而降低上市银行的IPO价格,其反映的是跟安永有着利益联盟的那些机构,也就是希望能低价申购中行、工行的机构。这也是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国内部分媒体的观点。当然安永跟这些机构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这些业外人士无从知晓。
结论
总之,我们在解读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时,定性分析也许更加重要,定量分析显得是那么不可信和脆弱,尤其是在中国的这样一个宏观、微观环境下。在解读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双降”的时候,至少要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如果剔除剥离因素,有些年度的不良贷款余额是不降反升的;二是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有可能因为贷款总额增大即分母增大而导致的;三是新增贷款的过快增长意味着未来更多不良贷款产生的可能性,这个风险需要注意。
[1] 引自《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5月19日),Economist也有报导。至于这名负责人是谁?我在网上一致没有查到。
[2]来自《国际金融报》,2006年5月18日;从银监局处长张晓朴在《经济观察报》上说“银监会公布数据是对银行数据‘挤水’后的结果”也能看出,挤水说明银监会所做的主要是一个后加工过程,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大银行上报的数据。
[3] 安永现在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审计机构,同时也担任着多家中国银行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