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二寅
本文连载的是第四章(新宏观之货币性质转变)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让我们一起阅读!
第四章 新宏观之货币性质转变
第一节 内生货币与外生货币
一、概念定义
马歇尔认为“货币”或“一般购买力”是“经济科学聚集的核心”。今天经济学已失去了这一分析核心,而集中于效用和选择。
新宏观认为货币是社会公认的财富分配权利。如果是实物货币,这种权利为物权;如果是纸币,则是债权。
拥有纸币者拥有债权不难理解,但问题在于它的来源,即探究纸币的发行成为必要。
由于社会分工与交换,货币产生了,最初的货币为贝壳、金属等实物货币,即当时的基础货币来自交易。
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进一步深化了分工,表现为横向分工和纵向分工,横向为不同产业,纵向为产业的不同链节。分工的扩大增加了交换量,货币大范围使用,由于金银的总量与分布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出现了纸币。所谓纸币,就是个体之间的交换产生的借据,即受让或接受了对方的产品或劳务,暂时不能等价偿还,于是写一张字据,加上自己的签名,表明自己的应负义务,在约定期限,持有人可以据此要求相应权利。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字据因人而异,其效用大小不一,即有的一诺千金,而有的只是一张白条。
这种状况是不利于商品交易的,因为核实成千上万的交易者的信用状况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也就是交易成本太高昂,于是要求由一个社会公认的机构发行唯一的字据,此即央行发行的纸币。
央行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产品或劳务供给,它印制的纸币几乎零成本,该纸币的创设同时也就带来了债务债权关系——持有人拥有了债权,可以行使权利,而它的行使对象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央行发行的纸币要对社会记为负债。
社会个体,包括国家、企业、居民需要将自己的借据换成社会统一公认的借据——纸币,代价是要还本付息,其抵押物是自己发行的债务,比如国债,典型方式就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企业与居民则要通过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来实现。
而一旦这些纸币通过他们转让出去后,就具有了含金量,因为受让方是通过等价交换获得的,即持有人成为债权人,而它的债务人并不是央行了,而是社会上的其它成员了。
可以看出,纸币的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了变化,最初从央行的借贷者是纸币的最初持有人,也是债务人,但随后的持有人却变成了债权人。

图 2 债券等级
明斯基认为,货币来自债务,所有人都可创造债务,但只有最高等级的债券才能为社会公认成为货币。
在现实中,人们把纸币视为财富,这是当然正确的,因为持有人就是债权人,自己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但是,这种常识却极其容易掩盖其债务本相,原因在于普通人不能从央行获得基础货币。
可见,央行的纸币是通过借贷给初始使用者而发行出去的,与央行之前的通过买卖挖掘出来的实物货币相比,它给社会带来了基础债务,我们把这种货币称之为外生货币,而把挖掘或社会自己生产的货币称之为内生货币,因为它没有给社会带来债务。
注意:传统经济学中也有内生货币与外生货币,它的区分标准是市场主体自身需要的为内生,央行强加提供的为外生。弗里德曼货币主义者坚持货币外生,即通过央行完全控制货币的供给,从而稳定经济系统。但是,这显然夸大了央行的作用,而忽视了流动性陷阱,完全排斥了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的合理成分。事实上,这种内生与外生的划分并没有触及是否给经济系统带来债务的实质。
根据劳动价值论或全要素价值论,价值是内生的,而价值符号却是外生的,两者无法匹配必然导致危机。
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看,央行持有的纸币既有债务,即对社会的负债,也有债权,可以再贷款给初始投资者;初始投资者持有的纸币同样既是债权人,也是债务人;流通阶段的纸币使用人则只有债权,无债务,因为它是等价交换来的纸币,这就是债务货币的特征,属于名义货币。而实物货币拥有物权,不负有债务,是物权货币,属于真实货币。
二、时间分界线
内生货币与外生货币的分界线为英格兰银行的出现。
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前,英国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银币和金币,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但那时的英镑还不能算真正的货币。1717年,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3英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 7.32238克纯金。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同年,英国国会通过《银行特许条例》(即《比尔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与银行部;发行部负责以1400万镑的证券及营业上不必要的金属贮藏的总和发行等额的银行券;其他已取得发行权的银行的发行定额也规定下来。凭借其经济、军事优势,英国让葡萄牙、德国、丹麦、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荷兰、西班牙等国也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促成了国际金本位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终形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亦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
问题在于,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英镑首要目的是应付英王室的巨大开支,而英格兰银行并不属于英王室,即需要记债,这就决定了货币的外生性。
由此可见,韦森的货币研究颇具启发性: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时代,人类大多数社会大致还是金属铸币时代,理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市场分工和市场交易理论;在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时期,即新古典经济学时期,马歇尔、瓦尔拉斯、帕累托,以及奥地利学派门格尔和庞巴维克阶段,实际上是从铸币向纸币时代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其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均衡价格论和主观价值论。到了凯恩斯和现代经济学阶段,直到目前为止,包括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和哈耶克的经济思想,大致还是纸币时代的经济学理论。
既然货币发行带来债务,那么,将货币发行权无限制地交给政府可以吗?
如此,历史告诉人们,货币滥发恶性通胀。
有人讲,货币史告诉我们,金本位只是在1971年8月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后才结束的,这实际是误会。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而它是由牛顿创立的,由此英国中央银行诞生,但是,英镑的发行不是依据黄金的买入量,而是抵押债券的数量。由于部分准备金制的实行,使得商业银行创造的债务远大于基础货币,因此,当商业银行面临挤兑时,它并没有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责任而救助,也就是说,储蓄存款无法完全兑现纸币,而央行只承诺纸币兑现黄金。大萧条时期,美联储放任一半的银行倒闭,而次贷危机后,则抢先量化宽松,避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可见,即使是最狭义的金本位也只是一种名义上的保证,它具有天生的缺陷——只要发行货币,就带来债务性,且商业银行加以放大,这是与央行前的金银实物货币本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