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农村金融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本文从信息机制、交易成本机制、风险机制等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合理之处,提出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必要性,还指出其制约因素及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交易成本,风险机制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村经济的冲击和农民就业的影响也不断加大。在中央刺激经济的方案中,农村是重要一环,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提升农民消费水平成为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资金的需求却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资金的供给与需求错位,农村企业及个人往往需要自行筹集资金,进行融资活动。然而,近年来农村地区的大量事实却表明,正规金融在广大农村地区非但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地扩大金融供给,反而出现了金融机构向城市收缩、供给渠道不断减少的现象。在正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甚至萎缩而金融需求却日趋旺盛的背景下,寻求体制外的非正规金融支持只能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被迫金融选择。
一、信息机制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与正规金融信贷配给问题
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Weiss,1981,1983)提出的S-W模型, 是基于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 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角度解释信贷配给现象的。S-W模型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提高贷款利率有可能导致降低银行期望效用的逆向选择,银行宁愿选择相对较低的利率,拒绝一部分贷款申请,以使得自身效用最大化,于是信贷市场上总有一部分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信贷配给就出现了。
在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活动中,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极其有限,而且银行的信贷远不可能掌握较全面的信息,企业对银行极易隐瞒和欺诈。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贷款人不得不收缩对这些企业的贷款,而将贷款向国有企业、资信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或经常有业务来往的企业集中。如下表所示,2001年—2005年非国有企业短期贷款在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中所占比例只有百分之五左右。
表3.1 2001-2005年非国有企业短期贷款占金融机构短期贷款的比重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6)
(二)非正规金融的信息机制及对正规金融信贷困境的解决
由于正规金融的发展无法满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和部分企业的需要,这种供求的矛盾就产生了相应的非正规金融。林毅夫和孙希方(2003) 构建了理论模型探讨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事先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是非正规金融广泛存在的根本原因。同时,每一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依赖双方的人缘、地缘关系获取借方的信息特征。由此,非正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非正规金融由于这一比较优势将会提供信贷来弥补正规金融发展的不足。以湖北省黄石市民间借贷为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只有4.64%的民间借贷正式签订了借贷合同,22.15%的民间借贷进行了担保和财产抵押,绝大多数民间借贷是“关系性的人情借贷”。由于合约双方多为个人,彼此间信息高度对称,加之借款人一般情况下都能恪守信用,按时还本付息,较之正规金融具有更强的信用可靠性。
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中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服务缺失,民间金融的存在使得那些既不能通过内源融资,又不能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取资金的投资项目得以实施,直接促进了资本的形成和经济增长。根据温铁军等的调查研究,与20世纪80 年代相比,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比重大幅度下降。1985 年以前农户贷款中绝大部分来自农业银行和信用社,1990 年以后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了40 %左右。而1995~1999 年下降为低于25 %。从何广文(1999)年的研究来看,我国农户从银行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入资金仅为借款总额的13.94 %,从私人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借入资金高达借款总领的86.06%,大部分资金借贷是在农村内部解决的。另外,根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 IFAD. 2001),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
二、交易成本机制分析
除了之前所提到的信息机制的不对称之外,正规金融的交易机制的不合理,交易成本过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总的来说,农村金融的交易总成本主要由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成本这里称为信息成本,还有农户在与机构确定贷款关系时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利息、交易费用统称为签约成本,以及对农户经济状况、信用度的调查成本称为调查成本。其公式如下:
交易总成本=信息成本+签约成本+调查成本
农村贷款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大多数贷款有多不同:首先,由于我国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农村形式,农村贷款多以小额贷款和短期贷款为主,与农村经济的实效性和季节性特征相符;即使是农村企业,由于其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周期也较短,因此其贷款额度也普遍较低。大部分农户的借款平均额度都在3000元以下,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2008年组织开展的大型全国农村金融调查中,调查询问了1962家农户(有效样本)2005年至2008年以来的借贷活动,其中关于农户实际借款平均规模如下表:
表3.2 我国农户实际借款平均规模分析 (单位%)

在这次农村金融调查中,有999家在此期间发生过借贷活动,占总样本的50.9%,一共涉及到1899笔借款,但是只有1807笔借款来自于明晰的借款渠道,从我们所搜集的材料中可以看到约有48%的农户借款额度在3000元以下,而且其贷款期限都在一年以下,其利率基本大部分在4%到5%之间,但是实际上亲友间的借贷大多是低利率或者零利率,农户的利息就会很低,甚至为零,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签约成本。虽然非正规金融中还包括高利贷,其利率也大大高于正规金融的利率,但是由上表3.3可以看出高利贷所占份额相对亲友间的借贷来说还是微不足道的。因此相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的签约成本要低很多。
从表3.3中可以看出能够通过正规途径获得贷款的人数仅占不到40%,尽管超过60%的农户从来没有通过正规途径从信用社和其他银行获得贷款,但是通过考察发现,并非大部分的农户不想或者没有从这些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申请,而是因为这些信用社或者银行的贷款手续颇为复杂和繁琐,从提出申请到贷款的下拨所花费的时间往往需要。根据来自于《中国农村金融调查》的数据显示,26.6%的农户认为信用社或者银行的贷款手续太过复杂,耽误太多的时间;41.7%的农户希望信用社能简化贷款程序。
三、风险机制分析
(一)道德风险
第一、正规金融信用市场中授、受信主题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是不同的。受信主体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及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授信主体则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这种不对称的信息条件会产生信息优势方(受信主体)道德风险。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优势首先反映在它对借款者的资格甄别和选择上,在非正规金融活动中,贷款者在交易发生前对借款人信息的掌握解决了正规金融交易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第二,借款交易发生后对项目的有效运行信息的掌握使非正规金融交易解决了正规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非正规金融的参与各方多为同一宗族、同一职业、同一宗教团体或同一区域内的人构成,不仅仅相互间彼此了解,而且大多数都有较紧密的社会关系,在贷款使用过程中,信息获取的低成本、紧密的社会关系对贷款使用的有效监督成为可能。
3.2违约风险分析
在正规金融中,贷款人在放款之后,如果借款人违约,不能按时偿付,贷款人可以起诉借款人,还可以将抵押品拍卖获得补偿。然而,在法律体系“缺位”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仍然存在着两种偿付促进机制:一是合约各方关系的约束。二是同伴的监督。正是上述两种偿付促进机制的存在,保证了非正规金融中合同的履行。在我们所搜集到2000年-2004年三年数据中显示非正规金融的不良贷款率远远大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如下表所示民间借贷的坏账率明显低于正规金融机构。
表3.4 农村金融市场民间借贷与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比较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2006)
再者,正规金融中的软预算约束更容易引发正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的上升。专门就农信社来讲,总计有46%的农信社是亏损的,58%的农信社已资不抵债,全国有53.3%的省份农信社净资产为负,其中严重资不抵债的农信社就有1万个,占总数的27%。农村信用社财务状况如此之差的情况还能持续经营至今,原因就是农信社存在着严重的软预算约束,中央银行等政府部门想农信社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措施。
四、总结分析
对农村正规金融做出适当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将有助于帮助解决农村发展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在正规金融机构短期内无法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对资金需求的背景下,我们主张解除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管制,允许其合法存在并引导其健康发展,从而需要政府重新调整相关政策,对非正规金融制度进行由政府主导的适度改革与重新安排,同时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同一基础上竞争。此外,对农村正规金融作出的适当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也是值得期待的。相信我国农村金融融资的改善会有力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体现,尽早实现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 .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 郝亚明,张蒙乐。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市场视角下的思考与选择[J].金 融与保险,2005,(10)。
[3] 胡燕京,张娜。对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低效问题的实证分析[J]. 云南财 贸学院报,2006,(4)。
[4] 李江,张莉。聚焦农村金融[J].中国国情国力,2006,(10)。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殷晓丹 来源:《南腔北调》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