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位于浙江东南部的城市也在经历着30年来未曾遇到的困境与机遇。
对于一个曾经创造出“温州模式”的改革开发先行者,对于一个如今民间流动资本达到6000亿元的城市,对于在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企图心非常明显,但事实是改革开放先发优势并未对于温州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更多的助益,而丰沛抑或说雄厚的民间资本却因为曾经的无序流动而使温州声名狼藉。
对于此种境况,温州人颇感委屈。对于外界对温州的种种“负面评价”,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心有不甘。而此种不甘尤以官方为甚。
在温州官方看来,走过30年改革开放之路的温州本身即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遑论其现在拥有的数额巨大的流动民间资本。政府内部的研究院对外界公认的6000亿数额有所修正——温州本土的资本额接近8000亿,若是将各地温州商人的流动资本加在一起则超过1.2万亿。这使得温州商人具有强大的对外投资实力,温州商人从实业家到投资家的转型过程中毫无疑问走了太多弯路,炒楼炒煤让温州商人声誉严重受损。
从政府内部官员的言谈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对于温州发展现状以及前景的焦灼。在他们看来,温州正在被逐步边缘化。
来自官方的统计数字,2002年之前,温州年GDP增速大于杭州与宁波,也就是说,温州与杭甬两地的差距在逐步缩小,2002年之后,这一态势发生逆转,温州与杭甬两地差距逐年拉大,温州本地研究者将其归因于城市化调整中温州遭遇的不公平对待。
受众多原因影响,温州资本外流与企业外迁相当严重。诸多从温州起家的企业纷纷将总部搬离温州。目前有温州人创办的资产超过10亿元的企业,落户上海的有50家,而温州本土则只有33家。
瓯江边上的这座城市,曾经诞生了温州模式,曾经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曾经是一个时代的信仰,曾经为众多渴望发展的中国城市奉为榜样,如今,瓯江依旧,世事沧桑,却换了人间,曾经的繁华过去,只留下急需努力的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