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4979 10
2010-10-17
一个经济学博士的职业迷茫,请大家指教!

我是一位明年即将博士毕业的高校教师,即将年满28岁。最近正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所困惑着,而这样的困惑也曾几度让我每天的心情很不好。可以说,这样的心情与自我涉猎的东西与知识面有很大的关系。常人说,三十而立,这一警句让我必须正视自己的现状,也应该为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我要为今后组建一个像样的家庭而不断努力。可是,最近因为看的东西多了,大的环境,自我的禀赋,个人的机遇等等,都不由的让我去思考究竟该怎样走好自己的职业路会更能拥有内心的成就感。
我的家庭:
1 父母都是一事业单位的干部,父亲刚正率直,吃过不少的明亏与暗亏,属于那种觉得去送礼都会让他感觉失去人格的人,因为不善于交际,所以在单位只能凭借自己文笔好而被提拔到科长的职务,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父亲那种所谓的科长不过是领导利用而不重用的典型。母亲是一位医务工作者,性格上有些率性,但为人处事上相比较父亲而言有更圆滑世故的一面。对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懂的去争取,对一些该利用的人脉也知道去经营。自己感觉父母的性格我都有遗传到。
2 家庭经济环境一般,直白的说,在我们这个地级城市里面,能够全家齐心协力的为我解决住房与汽车的问题(60万左右)。但如果我到一线城市重新选择工作的话,全家的经济实力就目前而言显得力不从心,必须要倚靠我自己的打拼。
我的职业:
目前就职于中部AH省的一所高校(独立学院),高校所在地为该省份的某一个地级市。一年收入包括住房公积金在内税后是6万人民币左右。职称是讲师。学校不解决住房,协议5年一签,不满服务期可以辞职,但需要缴纳一定的违约金,违约金不是很多,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目前自己累积的储蓄(包括自己在外延揽的副业)接近20万。
目前职业的优势:
1 工作相对轻松:每年是40周。平均来说每周上课只有8节课。对付日常教学没有什么太多的压力。
2 自由时间较多:除了上课,基本上可以不见什么同事,除非有什么大的学院开会需要点到。如果说自己没有课的时候,可能有些同事半年都见不到。这样也基本规避了与同事产生冲突与矛盾的可能,当然也必然疏远了与同事基本的交际。
3 生活压力较小:在这所学院当地的房价不是特别的高,以自己的储蓄与父母的支持对住房和汽车都有纳入短期的规划。学院也不解决住房。教师买房也纯粹属于商业行为,不存在要辞职时学院用房子来要挟的可能。
目前职业的劣势:
1 30岁能看到60岁在干什么:现在这所学院仅仅是把高校老师定位于教书匠。教师的创新以及有所追求不被鼓励,学院强调的就是教学与就业。可以说如果一所学院只把教师当作一个教书的工具,是完全不负责任的。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教师,应该让教师在严格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教师有着更多的社会认可与群体知名度。一个教师难道就该甘于清贫吗?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新东方学校,俞敏洪不断的讲述他那凄婉动人的创业故事,可是能够发现,真正愿意留在新东方教书达5年的教师又有多少?谁又愿意留在一个民营机构教一辈子书呢?GRE填空题老师罗永浩自我创业,GRE宋昊老师转为天使投资人,陈圣元赚钱后移民北欧,等等,还有很多。可以说现今教师的对自我的定位完全不是那种希望自己一辈子仅仅停留在只会在三尺讲台上高谈阔论。这所学院的领导几乎对教师的创新从不鼓励。
2 周围同事所形成的压力:一般来说能进这所学院教书的老师,无外乎这么几种,第一,家庭为那些足够贪污与腐败的官员子女,他们这些子女的某些行径有时会让我们这些人的内心很不服气,因为家庭足够殷实,他们的父母亲只希望他们有个稳定的工作,当他们随意开着我需要在外面干的很辛苦才能买的起的甲壳虫车时,有时让人觉得内心很不平衡。第二种,就是家庭一般,比较有政治野心,很容易串起做为中层干部的人。这样的人让人相对平衡,因为在这个学院做所谓的中层领导,更多的是一种所谓辛苦活,当然也能有些灰色收入,但一般不超过1万人民币。尽管这样,但这些人有着莫名的一种优越感,并不时的会给你以嘲笑。显示其的高人一等,有时确实想着有些气愤,当然,大家一定也会认为,我之所以气愤是因为自己的实力还不足够以抵消他们做官的优势,有时发现自己的赚钱能力确实依旧不行,所以也会经常徒增困惑感。第三种,就属于我这种,家庭一般,但有比较多的想法,从不认为自己就是属于那种拿工资过活的人,自己能够主动去找寻一些增加收入的人。而且教书的3年里面,几乎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纯粹的教师。总希望自己能够有着另外的一片天地。第四种,属于家庭相对贫困或者一般,只会认真教书的人,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
3 职称评定较难:独立学院除了一些过去的老教师,大都是年轻的教师,而且独立学院评职称每年都有指标限制,一大群年轻人在挤每年少有的1-2个名额,这样的竞争相对激烈,而且关系户插队有时让人义愤填膺。大家都知道,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太多的政治野心的情况下,一定是希望自己能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体制内的认同。永远是讲师的境地让人非常的难受。
4 90后的学生对高校教师不尊重。原以为做高校教师的快乐是在和学生的交流,可是发现现今的学生并不会对老师有所感恩,有些学生觉得你这个老师那么年轻(其实也不年轻)就能博士毕业,顺势的有点小小的妒忌,有些学生还心里认为你这个老师相对老实,人际关系又不行,常常内心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这个老师不怎么样。记得曾经和一个学生打电话无意中说起自己最近可能事情比较多,这位学生的回复是“老师你最近有什么事。你还会有什么事情啊?”。这样年纪小小的学生心思就那么的复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17 15:26:58
我的性格:
1 比较独立:不喜欢领导吆来喝去,虽然也会和领导套套近乎,但只要觉得这样的领导不给我以机会发展,严格意义上说,在短期内(5年内)让自己看不到所谓前进的路径,基本上也不愿意在平时与领导交往中做些无用功。套用公务员的话说,单位的位置有限,即时轮到你也是吃力活。
2 比较善于思考:知道很多社会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不会感性去从纯粹的书面了解中去得出结论,而是会从很多方面来分析,比如认真了解过凤凰卫视刘长乐老板究竟是怎样发家的,能够知道他过去的那段与JUNDUI密不可分的历史有关,同时也与他与银行各高官相互周旋有很大的牵扯。
3 不甘于现状:从不认为自己铁定就是教书的命。这点看来,我比很多博士生要对这个学历看的淡了很多,书生气就是读书读多了对自己所谓的知识显得很在乎,我个人的认为却是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这里煤资源丰富,看了太多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但是靠着资源的稀缺赚大钱的,有时想想拿到博士学位也不过如此。更多的时候是要去想想自己该去具体做件怎样的事情才能拥有自己的成就感。从目前来看,自己很腻味那种搞学术研究,发论文的事情,想到同事们为了那所谓的研究去做的研究,就是浪费时间制造垃圾的过程。
4 不会相信领导的诺言:这种观点与自己看过很多历史故事有关系。原以为高校里面对学历就很重视,可是工作几年发现,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下属有很多想法,领导所喜欢的就是对那些能忠实执行自己意愿的同事比较感兴趣。可以说,高校里面有很多事情都是属于“一些小事能被领导认为是很大的事,其实都是屁事”。很多事情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大的事情,可是领导为了更好的邀功,可以把这些事情吹的很大。而对高校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却置若罔闻,举例来说,学院领导口口声声说我们要重视科研,并煞有介事的宣布具体的科研奖励。结果单位一同事在SCI杂志上发表了文章,领导一看,怎么你发表的文章水平超过我了,随意找了理由把本该拿到的奖励全部抹杀。学院领导在其他方面却非常重视,把自己的一个情妇(实际上就是以解决工作的名义把她调动到学院的后勤部门)所草拟的一份后勤改革考察计划顺利通过,并批给5万人民币的考察费用。这也就是让他这位情妇找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去全国旅游(顺便说一句,这位女老师还没有结婚,领导好像现在正在帮他找男朋友,领导玩了几年,差不多要再换人了,反正有很多女的为了解决生计对他投怀送抱)。而领导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则显得正经八百,喜欢严刑峻法,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经常把人精神搞的非常紧张。其实看一个单位的环境,最重要的是看一个领导的心胸,如果这个领导不够宽容的话,环境差也就不足为奇。
我对自我职业的基本判断:
1 人际关系是我的弱项。应该要学会规避这个弱点,不能把自己的职业希望寄托在某些领导身上或者单纯的押宝在某个单位上。研究了李敖和郎咸平现象就能发现,如果说一个人属于特立独行的人,那么他想在社会上成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才气与名气,郎咸平这个人可以说在经济学家里面是最犀利,最不合群,最不讨巧的人,但是能够发现这位老哥居然生活殷实,开着奔驰车行驶在香港街道,到处坐飞机去演讲收高额的听讲费。李敖在台湾属于当政者极力打压的一个人,但是在90年代后期因为名气也能让他游走台湾电视的各个频道。同时因为著作等身,很多人在日后还和他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可以说李敖在台湾其实一点都不孤独。看到他来大陆受到各位领导的盛情款待,内心别有一番成就感。
2 绝对不做没有产权保护的事情。李连杰出演的《功夫皇帝方世玉》里面,苗翠花与陈家洛有句经典的台词“总舵主,人们常说,大男人不可一日无权,小女子不可一日无财,你以为我家世玉到红花会来是混黑社会的?”。如今如果对于一个个性独立的人来说,想在仕途上有所期待是不太可能的,而且现今这个权其实还包含了另外一种权----产权。经济学里面大家都知道,市场化的改革就是国家不断在释放他对产权的界定,产权在民的国家治理理念对我们来说是个机会,产权保护的法制化也让我们这些特立独行的人找到一丝希望。看看那些炒房团,煤老板,渔场承包商发家的故事就能知道这点道理。可以说这些人的发家与他们和政府关系的暧昧牵扯不上太多。仅仅是一个在产权保护基础下眼光独到的市场故事。
3 市场有风险,仍旧要学会在体制内寻求保护。接近30岁的人,而且还是博士,既然选择了国家认可的优先制度化的职业道路,自己不希望完全走入市场化的环境,因为教书几年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市场方面有什么大的优势,而且30岁留给自己职业回旋的余地不多,还是要倚靠体制内的稳定性的保护。
4 把自己寻求的认同感尽量放在体制外。一直都相信所谓成功人士一般都是守正出奇的人。也就是说能在平常社会里面眼光独到,能够把一些看不见的商机挖掘出来。
未来的规划
自己现在不太想再做老师了,希望能够博士毕业后,去一些实践部门做一些研究。毕竟自己的副业不太稳定,还是想赚钱最重要!
1 不喜欢搞纯理论的研究。总想搞一些应用性的研究,也就是说和实际相关联的。看到一些博士生去一些高校做博士后,发现待遇可怜,而且会重新被新的导师剥削的要命,待遇还非常可怜。况且高校将来是海归博士的天地,尤其是经济管理类,更多的是看名气和忽悠能力,所以在这点上本土的博士几乎没有什么优势。按照道理来讲,虽然海归博士的能力不一定强,但是目前高校的趋势就是希望用海归来给自己学校增加更多的噱头。
2 我敢说在高校里面99%的教师发自内心是不喜欢教书的。这个仅仅能算是自己的一个谋生手段,看过太多的博士导师在自己职称到顶后变得极其懒惰,变得贪得无厌。变得对自己学生漠不关心。大家之所以选择教师,主要还是基于工作稳定,自由时间较多。没有这个东西做弥补,任何人都不会去选择教师这样待遇低下的工作。
3 现在想去一些证券公司的做博士后,主要是希望自己能够从事一些创业板,私募基金的研究。以后的职业规划无外乎是如果做的不好,证券公司不留你,那我就重新再做老师,刚好AH省人事厅有一个引进人才计划,规定博士后回来可以直接上副高职称,如果做的中等,自己就留在证券公司搞研究,年薪至少也有个20多万,如果真的能抓住机遇,参与一些私募股权的运作,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大家看看我的规划,能否给我提点建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7 15:35:58
我想不到什么好的建议,那就鼓励一下吧!希望有人会给你个满意的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7 15:38:35
我的性格:
1 比较独立:不喜欢领导吆来喝去,虽然也会和领导套套近乎,但只要觉得这样的领导不给我以机会发展,严格意义上说,在短期内(5年内)让自己看不到所谓前进的路径,基本上也不愿意在平时与领导交往中做些无用功。套用公务员的话说,单位的位置有限,即时轮到你也是吃力活。
2 比较善于思考:知道很多社会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不会感性去从纯粹的书面了解中去得出结论,而是会从很多方面来分析,比如认真了解过凤凰卫视刘长乐老板究竟是怎样发家的,能够知道他过去的那段与JUNDUI密不可分的历史有关,同时也与他与银行各高官相互周旋有很大的牵扯。
3 不甘于现状:从不认为自己铁定就是教书的命。这点看来,我比很多博士生要对这个学历看的淡了很多,书生气就是读书读多了对自己所谓的知识显得很在乎,我个人的认为却是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这里煤资源丰富,看了太多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但是靠着资源的稀缺赚大钱的,有时想想拿到博士学位也不过如此。更多的时候是要去想想自己该去具体做件怎样的事情才能拥有自己的成就感。从目前来看,自己很腻味那种搞学术研究,发论文的事情,想到同事们为了那所谓的研究去做的研究,就是浪费时间制造垃圾的过程。
4 不会相信领导的诺言:这种观点与自己看过很多历史故事有关系。原以为高校里面对学历就很重视,可是工作几年发现,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下属有很多想法,领导所喜欢的就是对那些能忠实执行自己意愿的同事比较感兴趣。可以说,高校里面有很多事情都是属于“一些小事能被领导认为是很大的事,其实都是屁事”。很多事情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大的事情,可是领导为了更好的邀功,可以把这些事情吹的很大。而对高校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却置若罔闻,举例来说,学院领导口口声声说我们要重视科研,并煞有介事的宣布具体的科研奖励。结果单位一同事在SCI杂志上发表了文章,领导一看,怎么你发表的文章水平超过我了,随意找了理由把本该拿到的奖励全部抹杀。学院领导在其他方面却非常重视,把自己的一个情妇(实际上就是以解决工作的名义把她调动到学院的后勤部门)所草拟的一份后勤改革考察计划顺利通过,并批给5万人民币的考察费用。这也就是让他这位情妇找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去全国旅游(顺便说一句,这位女老师还没有结婚,领导好像现在正在帮他找男朋友,领导玩了几年,差不多要再换人了,反正有很多女的为了解决生计对他投怀送抱)。而领导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则显得正经八百,喜欢严刑峻法,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经常把人精神搞的非常紧张。其实看一个单位的环境,最重要的是看一个领导的心胸,如果这个领导不够宽容的话,环境差也就不足为奇。
我对自我职业的基本判断:
1 人际关系是我的弱项。应该要学会规避这个弱点,不能把自己的职业希望寄托在某些领导身上或者单纯的押宝在某个单位上。研究了李敖和郎咸平现象就能发现,如果说一个人属于特立独行的人,那么他想在社会上成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才气与名气,郎咸平这个人可以说在经济学家里面是最犀利,最不合群,最不讨巧的人,但是能够发现这位老哥居然生活殷实,开着奔驰车行驶在香港街道,到处坐飞机去演讲收高额的听讲费。李敖在台湾属于当政者极力打压的一个人,但是在90年代后期因为名气也能让他游走台湾电视的各个频道。同时因为著作等身,很多人在日后还和他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可以说李敖在台湾其实一点都不孤独。看到他来大陆受到各位领导的盛情款待,内心别有一番成就感。
2 绝对不做没有产权保护的事情。李连杰出演的《功夫皇帝方世玉》里面,苗翠花与陈家洛有句经典的台词“总舵主,人们常说,大男人不可一日无权,小女子不可一日无财,你以为我家世玉到红花会来是混黑社会的?”。如今如果对于一个个性独立的人来说,想在仕途上有所期待是不太可能的,而且现今这个权其实还包含了另外一种权----产权。经济学里面大家都知道,市场化的改革就是国家不断在释放他对产权的界定,产权在民的国家治理理念对我们来说是个机会,产权保护的法制化也让我们这些特立独行的人找到一丝希望。看看那些炒房团,煤老板,渔场承包商发家的故事就能知道这点道理。可以说这些人的发家与他们和政府关系的暧昧牵扯不上太多。仅仅是一个在产权保护基础下眼光独到的市场故事。
3 市场有风险,仍旧要学会在体制内寻求保护。接近30岁的人,而且还是博士,既然选择了国家认可的优先制度化的职业道路,自己不希望完全走入市场化的环境,因为教书几年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市场方面有什么大的优势,而且30岁留给自己职业回旋的余地不多,还是要倚靠体制内的稳定性的保护。
4 把自己寻求的认同感尽量放在体制外。一直都相信所谓成功人士一般都是守正出奇的人。也就是说能在平常社会里面眼光独到,能够把一些看不见的商机挖掘出来。
未来的规划
自己现在不太想再做老师了,希望能够博士毕业后,去一些实践部门做一些研究。毕竟自己的副业不太稳定,还是想赚钱最重要!
1 不喜欢搞纯理论的研究。总想搞一些应用性的研究,也就是说和实际相关联的。看到一些博士生去一些高校做博士后,发现待遇可怜,而且会重新被新的导师剥削的要命,待遇还非常可怜。况且高校将来是海归博士的天地,尤其是经济管理类,更多的是看名气和忽悠能力,所以在这点上本土的博士几乎没有什么优势。按照道理来讲,虽然海归博士的能力不一定强,但是目前高校的趋势就是希望用海归来给自己学校增加更多的噱头。
2 我敢说在高校里面99%的教师发自内心是不喜欢教书的。这个仅仅能算是自己的一个谋生手段,看过太多的博士导师在自己职称到顶后变得极其懒惰,变得贪得无厌。变得对自己学生漠不关心。大家之所以选择教师,主要还是基于工作稳定,自由时间较多。没有这个东西做弥补,任何人都不会去选择教师这样待遇低下的工作。
3 现在想去一些证券公司的做博士后,主要是希望自己能够从事一些创业板,私募基金的研究。以后的职业规划无外乎是如果做的不好,证券公司不留你,那我就重新再做老师,刚好AH省人事厅有一个引进人才计划,规定博士后回来可以直接上副高职称,如果做的中等,自己就留在证券公司搞研究,年薪至少也有个20多万,如果真的能抓住机遇,参与一些私募股权的运作,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大家看看我的规划,能否给我提点建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7 16:08:14
哎。。痛苦的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7 16:15:19
我的老家也是和你在一个省,不过我出来了,因为我相信人挪活,树挪死。
就我来看,其实你应该是考虑下自己的发展规划,现在只看到你的现状,却没有看到你的规划,也就是说对未来你是迷茫的。
说实话,这年头靠着工资是活不下去,在节流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开源,开源的方式有很多种,只是要看你关注那种。学经济的多少都会有些想法的。
本来我也是要读经济学博士的,但是我算了一下,发觉成本收益不合适就放弃了。
祝你一切顺利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