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性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下,劳动力成本差异成为影响国家间产品成本差异程度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来看看劳动力成本如何影响国家贸易中的汇率选择。
为了突出劳动力成本的差异,这里我们假设A国和B国这两个国家分别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和经济发展中期。
为了看清两国贸易经济的发展过程,我们先剔除汇率对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即假设两
国使用的是同种货币。
先看A国的情况。处于经济发展中期的B国的劳动力成本高于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A
国的劳动力成本。同时A国有大量的劳动者积压在产业1中,并且绝大多数还没有转变为专业劳动力,故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并不会带来A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因此大量B国的厂家会将工厂从B国转移至A国。因为A国的大多数劳动力都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还不具备进入产业2的技术要求,故转移到A国的B国厂家以生产产业1中的产品为主,而这个时期A国国内消费需求有限,产品以出口到B国为主。
伴随着A国产业1的成熟,市场中产品(包括内销的生活必需品和从B国进口的生活
非必需品)种类增加即产品链的延伸,产业1中劳动力的成本开始增加,利润空间开始减少。同时A国劳动力专业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劳动者从产业1进入产业2的培训成本有所下降,厂家开始进入产业2。
再看B国的情况。A国生产的生活必需品比B国自己生产的成本低,价格自然低,这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B国产业1的利润空间。同时,A国财富的增加,对生活非必需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产业2的市场,使得产业2的规模得以扩张,并且能够吸纳更多的专业劳动力。相比于A国,B国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具有向产业2转移的比较优势。因此,B国的产业2得以加速发展。
伴随着B国国内产业2的成熟,产品链开始向产业3延伸,A国和B国国家财富的增
长,也使得产业3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虽然A国劳动力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在产业2中B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开始缩小,但是B国依然保持着在产业3中的比较优势。
可见,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劳动者处于产品链的不同层级中。两国贸易经济的发展
过程实质是两国间的劳动力替代了一国内部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更替过程。
假设L1生活必需品劳动者,L2为生活非必需品劳动者。L1在A国国内的价格为P1ā,
在B国国内的价格为P1′ъ;L2在A国国内的价格为P2ā,在B国国内的价格为P2′ъ。并假定1ā=xъ,ā为A国货币,ъ为B国货币。
从贸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得知L1在A国的成本要低于B国,L2在A国的成本要
高于B国,即P1x < P1′,P2x > P2′。要明确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类的劳动力成本是在增长的,但是不同类劳动力成本增长的速度却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类劳动力成本的差异程度是在减小的。劳动力的价格是由劳动者生活成本和市场的供给需求共同决定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两种因素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程度是不等的,就以L1、L2为例。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者生活成本较低,但是L2的供给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L2的市场价格就明显高于由生活成本衡量得到的价格;随着经济发展,劳动者生活成本不断增长,此时L2的供给开始增加,市场中L2供给需求趋于平衡,生活成本对L2的市场价格的作用开始增强。L1相反,在经济发展初期,市场中L1的供给大于需求,L1的价格主要由生活成本决定,甚至低于生活成本;随着经济发展,L1的供给需求趋于平衡,甚至于供给不足,此时L1的市场价格逐渐由市场作用所决定。
现在来看看在A国和B国国内L1和L2成本差异的程度,即(P1/ P2)与(P1′/P2′)值的大小。
假设产品甲为生活必需品,产品乙为生活非必需品。土地服务价格的均等化,使得两国间产品成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成本的差异上,故可以将土地服务的从产品中剥离出来,假设产品只由劳动服务构成。此时产品的价格可以通过劳动成本和产业类的市场收益率来衡量,国家内部产业内的收益率是相等的,故可以将劳动服务的成本看作产品的价格。
现假设产品甲在A国国内的价格为P1,在B国国内的价格为P1′;产品乙在A国国内的价格为P2,在B国国内的价格为P2′。这里有三种情况:(P1/P2)<(P1′/ P2′)、(P1/P2)=(P1′/ P2′)、(P1/P2)>(P1′/ P2′)。
当(P1/P2)>(P1′/ P2′)时,即A国国内甲产品价格与乙产品价格的比值大于B
国国内甲产品价格与乙产品价格的比值,也就是说一单位甲产品在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A国能比在处于经济发展中期的B国兑换更多的乙产品。显然这种情况显然是反常的,这里我们不做考虑。
当(P1/P2)<(P1′/ P2′)时,即A国国内甲产品价格与乙产品价格的比值小于B国国内甲产品价格与乙产品价格的比值,也就是说一单位甲产品在B国能比在A国兑换更多的乙产品。
当(P1/P2)=(P1′/ P2′)时,即A国国内甲产品价格与乙产品价格的比值等于B国国内甲产品价格与乙产品价格的比值,也就是说一单位甲产品在B国和A国兑换相同数量的乙产品。
所以贸易经济中汇率的理论区间为:(P2′/ P2)< x <(P1′/P1)或者x =(P1′/P1)=(P2′/ P2)。其中(P2′/ P2)代表的是劳动力L2在A、B两国间成本的比值,(P1′/P1)代表的是劳动力L1在A、B两国间成本的比值。
当(P2′/ P2)< x <(P1′/P1)时,因为产品甲和产品乙在A、B两国国内价格差异程度的不同,套利者将从A国出口更多的甲产品,从B国进口更多的乙产品。这样给A国生产更多的甲产品和B国生产更多的乙产品带来新的市场,直到A国和B国的劳动力完成产业转移为止。此时甲产品和乙产品的产量将不再变化,套利行为使得A国国内甲产品价格上涨,乙产品价格下降;B国国内乙产品价格上涨,甲产品价格下降,直到(P1/P2)=(P1′/ P2′)。可见在贸易经济发展过程中,(P1/P2)逐渐增大,(P1′/ P2′)逐渐减小,并且(P2′/ P2)、(P1′/P1)的间距是不断减小的。
现在分析一下,A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汇率x时,在(P2′/ P2)、(P1′/P1)之间应该与哪个值更靠近些。从前面的讨论已知(P2′/ P2)代表的是劳动力L2在A、B两国间成本的比值,(P1′/P1)代表的是劳动力L1在A、B两国间成本的比值。显然x值越靠近(P2′/ P2)则劳动力L1和劳动力L2在A、B两国间成本的比值越大,即x值越小A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越大,这样对A国产业1、产业2的发展帮助越大。
当A国经济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起步阶段时,国家财富匮乏,国内需求严重不足,A国生产的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此时A国国内生产能力相当落后,为了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A国往往选择理论区间内的最小值或是小于理论区间的汇率值。
随着经济发展,A国国家财富逐渐增加,国内需求和生产能力都有所提高,A、B两国间(P2′/ P2)、(P1′/P1)的差距开始减小,欠发达国家往往为了保持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也可以说是为了维持本国的劳动就业率,依然会选择理论区间内的最小值。
如果A国要想加快产业2的发展,可以取小于理论区间的汇率值,使得P2x < P2′。通过货币贬值,可以降低本国相对于B国L2的成本,但是L1的成本会变得更低,故选择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牺牲A国产业1中劳动者的福利为代价的,此时A国还必须严格控制资本市场以控制单纯的汇率套利行为。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间,同一等级劳动力成本的比值,与其他等级劳动力间成本的比值是不相等的,即不同等级劳动力成本的差异程度是不同的。以此为基础,在物质性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下,通过国家间劳动力价格的比值,可以计量出汇率的理论区间。而购买力平价说得到的是一个的汇率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富在增加,劳动力成本在增长,但是国家内部不同等级劳动力的成本的差距却在缩小,并且国家间不同等级劳动力成本的差异程度也在减小。故在产业转移即国际分工的背景下,汇率的理论区间是不断减小的,并且理论区间的最小值是在增大的。因此,随着欠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的等级提升即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欠发达国家的货币会逐渐升值。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往往会选择理论区间内的最小值或是一个低于理论区间的汇率值。发达国家这样做的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持本国的劳动就业率。欠发达国家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或是某一类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初期,欠发达国家处于产品链底层,只能分配到社会财富的小部分。货币贬值后,欠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成本优势更大,带来的是欠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从而短时间内提高其在产品链中的等级。可以这么说,经济发展初期,欠发达国家短期的货币贬值带来的将是长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