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剩余权(residual rights)的边缘化与历代削藩运动 最近读小凯的《劳动分工网络的超边际分析》(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丛书),其中有一段很令人遐思(P271),谈到Elvin(1973)曾经确凿地发现,在宋朝的科技知识与组织架构能力足以掀起一场全新的产业革命,具体还可以观测到精微的契约设计(elaborate contracts)和缜密的商业组织(sophisticated commercial organizations),可是皇帝老儿绝对忌讳这些财富暴涨到具有反动可能的民间自由组织(unofficial free associations),因此政府也可以说是皇帝绝对没有动力去保护各种制造业企业的企业家的剩余权(residual rights),相反,政府甚至掠夺,任意侵犯这些剩余权,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知识产权法(patent laws),缺乏这种产权的界定,投资就不可能展开,市场不可能延伸,技术也不可能扩散,也就阻止了产业革命的发生。
曾经读过西汉的历史,正当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一次在与吴王(封地在江浙一带)的儿子下棋的时候,两人发生争执,景帝不小心把对方打死,王室于是把死首运回封国,可吴王坚持要埋葬在京城,让王室内疚自责,于是双方矛盾激化。这时晁错出来说话“削藩反,不削亦反,主削”,因为吴王在江南,盐铁丰盛,国民殷实,民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即使没有反的动机,也有造反的潜能,这样统一而非分治的国家就造成了王权要极力向民间渗透,于是“削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结果是杀晁错而举兵灭藩。这样的历史到了明朝依旧,不过结果反了一下,变成了“燕王靖难”,这段历史也很有意思,方孝儒主张削藩,而惠帝又是经书读的好,认为要善待叔父,双方交战时不能动叔父一根毫毛,结果燕王直取京师。到了清朝,康熙也为削藩,茶不思饭不香,其实每一次削藩的背后是企业家的重新洗牌,“鸡犬升天”关键还是看有没有跟对主子。由此可以想象,私产不受保护,企业家还能独立吗?即使几个出色的,一般也是红顶商人,如胡雪岩,最后也死与血腥的官场,我们家乡有句话“有靠(读gai)必有害”,呵呵,怪不得浙商的独立精神相对要高些。
一个疑问:中国为什么要走向中央集权统一?而不是各省独立然后联邦?我想各地没有独立,王权极度渗透,大概是帝王权力膨胀的原因,曾经有本书叫《叫魂》考察了清朝的帝王,竟然发现没有约束帝王权力的另一种制横的权力,帝王竟然不是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呵呵,可以用Holmstrom B.的“n+1”委托代理模型来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