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76 0
2010-10-19
打造产业集群 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
——对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的思考

2010-10-18

  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而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则是辽宁乃至全国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重要途径,也是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

  基于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增强辽宁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考虑到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和优势,加快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应重点打造辽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培育并完善“内生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为核心,创新发展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构建和完善主导产业与产品产业链为支撑,以改善市场环境、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为保障的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重新定位区域产业

  对区域产业进行重新定位,应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和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科学制定和实施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应根据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业(造船、机床、重型、装备、轨道交通设备、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等),认真分析各产业的优势和发展环境,具体研究并制订每个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方案,做到一群一策、一链一策。

  应树立全局观念,根据各地区资源配置状况和产业优势,协调区域产业布局,合理选择区域产业定位和技术层次,避免各地区产业结构同质化;应整合当地资源,围绕主导企业和产业链,培育和发展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多个主导产业集群;制定并实施各种扶植和保护政策,重点发展正在形成或者已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如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为主,重点发展现代冶金设备、起重设备、港口设备等重机成套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沈阳、大连机床集团为核心,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及其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

  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更需要企业内在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协同作用。为此,辽宁省一方面应按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巩固企业自主经营地位,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改进国有资产管理和宏观调控方式,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增强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和提高水平,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净化市场竞争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变革的市场环境和机制。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增强专业化工业园区功能,使工业园区切实成为产业集群的孵化区和有效载体。工业园区建设不仅要为企业搬迁改造提供空间,更要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历史机遇。应在建设沈西工业走廊、“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等工业园区中,进一步突出专业化工业园区特色,增强专业化工业园区功能,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孵化区和有效载体,应按照类别设定整机和配套产品企业园区,在园区内各企业间构建产业联系,拉长产业链,形成专业化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要引导公共物品投资,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设施共享网络;引进高校、技术研究机构、标准制定机构、职业训练中心、咨询服务机构以及贸易组织等有关机构,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技术和贸易支持系统,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条件。

  强化产业集群建设

  整合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集群内核,加强产业链建设,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内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多围绕大型龙头企业(整机生产企业)而形成和发展的。辽宁须进一步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与重组,鼓励龙头企业将配套件和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以便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强化产业集群内核,构建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业链,使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在同一产业链上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同时,要注重发展辅助性专业化部门、协作配套部门和服务性部门,鼓励产业链内的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引导大企业自身进行衍生。在建立和完善产业链过程中,要按照产业链形成规律,确定产业分工和布局,制定分类指导推进的产业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重视本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构筑资金和技术对接平台以及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经济技术联合与合作,增强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参与产业链的构建。

  增强集群创新能力

  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增强集群创新能力,是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它要求营造有利于培养企业家企业创新和创业意识的产业文化氛围;要制定推进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集聚;要加强制度创新,建立科技项目洽谈、共性技术推广、重大技术难题招标、科技专利转让、科技人才服务等工作活动机制,完善以人为本、收入分配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等;要加大对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投入,解决科研成果商品化的资金短缺问题,使聚集区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不断成为群内创新产品的“孵化器”;要依托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创建产业工程中心,提供科技孵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要推动产业标准化建设,建设标准化的厂区、厂房、生产流水线,实行标准化管理;要大力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进行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支持其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

  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民营资本和外资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积极作用。中小企业发展滞后,民营资本和外资企业发展不足,是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辽宁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大力发展以民营资本和外资为主的中小企业,培育和强化产业集群建设中的新型主体;基于市场竞争,吸纳和支持具有优势和活力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参与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引导和支持中小型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建立和维护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使中小企业主动为大企业、大公司配套;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加速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内,形成一个专业化程度高、与大企业协调发展的辅机配件产业群体。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完善中介配套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支持。当集群出现雏形后,政府给予积极扶持和引导,使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加快。辽宁应立足高点适时调整策略,完善服务功能,以集群整体看待区域集聚的企业群,培育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在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资源培养方面,应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引进等手段强化资源优势;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要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一些公共机构、智囊团体,优化集群结构,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提高集群总体的生产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对于集群内的企业行为,要积极引导,依法规范,促进竞争与合作,充分发挥集群中各要素的协同作用。




作者:张秀芬 来源:《中国冶金报》2010年10月1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