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前两天在“2010沃德财富博览会”上说,3%的通货膨胀率警戒线适用于西方,而从中国近期看,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把3%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警戒线,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问题,因此把4.5%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警戒线是可以的,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当时第一个感觉就是,看来某些人的统计学应该算是艺术的一个分支,讲究的是一个说学逗唱。
高增长伴随着高通胀,这在经济学上是个什么概念、有着什么样的后果,我等不学无术之辈是不太能够理解的,大概学者专家们总是有自己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大约也是在某种情况下成立的,只是这些“某种情况”是不是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就很难说了。
如果不纠缠什么经济学理论的话,这个高增长伴随的高通胀之前提,应该是国民收入也同样高增长,然后才能抵抗这种高通胀所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要是没有这个前提,这就等于是增长的好处我们没有分享到,通胀的后果倒是一点儿不漏地砸在了头上。而我们的收入是不是跟着增长了那么高?虽然社会各阶层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对自己的收入增长有这么大的信心。
这个直觉还有一个支撑的理由:十二五规划当中,多次谈到要增加国民收入,甚至有官员说过,十一五规划是“国强”、十二五规划则主要目标是“民富”。这也间接证明我们的收入大部分都被用在“国强”上了,现在刚刚提及“民富”。记得多年前的教育纲要就提出教育投入要占到GDP的4%,多年以后这个数字依然还是新纲要的目标。
另外一点值得警惕的,则是这个通胀率的真假问题。事实上,我觉得我们的通胀率大概这么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涨了20%,然后商场衣服换季打折是2折起、奔驰全线降价5%、IPAD打折促销送键盘、当当网的书甩卖优惠,之后折算完毕是通胀3%。当然,还有另外一种算法是这样:生活资料上涨10%,而房价只上涨了0.5%,综合考虑大概就是只有4.5%了。这也是我觉得统计学是一种艺术分支的原因,只要是用不同的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喜剧效果。
虽然我也不懂统计学,但每天该花出去的钱总是知道的。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至少应该有两种计算通货膨胀率的方法,一种就是上述那种方式,这是供领导们检阅的数字;另一种应该是与普通百姓相关,按照老百姓实际生活成本的提高来计算,别把商场打折促销也算进去,也别把奔驰奢侈消费算进去。奇怪的是,不知道为啥,供领导们检阅以便于掌控大局的数字,现在倒是成了说服老百姓们通胀没那么严重的工具,咱不负责全局,跟我们说这个没用。
其实这事儿倒也不是厉以宁先生一个人的说法,而是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建及若干官员都说过类似的意思,表明不顾通胀也要保证增长速度,因为在现阶段的财政政策之下,保证增长速度说不定还能挺过尚未结束的经济危机,至少也能保证大部分的利益,至于通胀,则是民间的普通老百姓埋单,对于财政是没有什么压力可言的。
但是,这种以通胀换增长的压榨式手段,真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么?不断调高的通胀警戒线,真的就不会让中国经济亮起红灯?我看不见得。这等于是赌博,赌本是社会对于通胀的承受力,目标是经济环境的恢复。而老实说,这个赌本已经消耗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