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3208 4
2006-06-08

失业是非自愿的吗?

——读《经济解释》有感

创作时间:2005年秋 , 转贴自:blues.pinggu.org

传统上经济学家把失业定义为,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教科书上这样讲,大家也都这样认为。但是,失业真的是 “非自愿”的吗?

首先,说失业是“非自愿”的,在逻辑上讲不通。

如果一个人既愿意工作、又有工作的能力,而且有人愿意接受他的劳动。一个愿买,一个愿卖,怎么会不能成交、找不到工作呢?

所谓的找不到工作,大多是因为嫌买方出价太低而不愿出卖自己的劳动。愿意接受够低的工资,任何人由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这是“有条件的” 愿意工作,不能算作“真正的”愿意工作。

退一步讲,有人会说“我愿意接受任何水平的工资,但没有人愿意接受我的劳动”。也就是说,有劳动的供给,却没有劳动的需求。人们可以自己雇用自己啊。创业向来是受到政府鼓励的,政府统计的失业数字中是从来不包括这部分的,这也是一种就业。

从逻辑上来讲,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够找到工作。

此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非自愿的失业是为经济学所不容许的。“非自愿”是说,人们的行为不是自己选择的,或者自己的行为自己无法作主、不得已而为之。而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以人们可以在种种行为之间进行自由选择为前提。

工作辛苦,而失业救济颇高,不工作也可以得到不低的收入,那么你就可以选择赋闲在家。这并不是说有人强迫使你不能工作,而是你自己权衡成本收益后做出的自由选择。

又或萧条之时,人们可能无论如何努力工作,所获取的报酬都是极低的,而坐在家中领取救济金尚可糊口,且并不见得少于工作所得。这种情况之下,人们也定然选择“失业”。

有人想创业,苦于没有资金、却又贷不到款。看似“非自愿”,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这样处理。贷款困难是约束环境变了,人们创业的成本增加,于是人们选择了“失业”。

我们并不是说,非自愿的失业绝对的不存在,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换一个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去思考这个世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6-10 15:40:00
同意楼主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0 16:56:00

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的定义似乎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

而且好像还是建立在信息完全的基础之上。

而且在当时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确实存在。

而在经济大萧条之后,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已经逐步被改变。

现在的“非自愿失业”的定义和起初凯恩斯时代已经有所不同了。

而且非自愿失业一旦超过一定的时间,又会转化为“自愿退出劳动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3 20:05:00
劳动力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都存在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凯恩斯的定义是建立在他的政府管制的经济学思想下的,比如设定了最低工资制度,这样就出现了“非自愿失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3 20:55:00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非自愿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失业者是那些正在寻找工作(否则他们不是失业,而是非劳动人口)但是拒绝了不能提供使他们满意的工资的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期待更高的工资。由于找不到能提供符合自己要求的工资的工作而失业是不如人意的,但是受到最低工资规定和工会讨价还价影响的人除外,他们是自愿失业者。在市场出清价格下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在新古典理论中,就业下降的时期——商业周期低潮——可能是由于意外的总需求水平下降造成的。同样的,就业下降也可能是由于负的供给冲击,这造成了劳动者退出劳动市场,放弃可得到的工作。然而任何关于由自愿的工作决策引起的商业周期的描述都遇到了经验上的困难——先于周期的辞职行为是不争的事实。

行为经济学家并不否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相反他们对此给出了自成一体的解释。20世纪70到80年代首次出现的效率工资模型使得非自愿失业这一概念有了意义。这些模型假定由于道德、公平、内部力量或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雇主有强烈的动机向劳动者支付高于最低水平的工资。这种“效率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所以使工作机会受到了限制。一些劳动者因此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就是非自愿失业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