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还说“从学术发展史来看,真正产生国际影响的作品几乎都是先用母语写出,在母语文化圈内产生影响,然后才产生国际影响,从而被翻译成外文。而现在,许多学者用中文写的文章尚且让人难以卒读,却逼着他们去用蹩脚的外文发表文章,能够扩大出什么样的国际影响呢?”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我国大陆SSCI 论文的趋势与政策建议”报告中的数据和描述:“数量上,与日本、我国台湾相比,1975-2007 年,我国大陆SSCI 论文总量偏少,只比韩国略高”。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都属于非英语地区,按照作者的理论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是丢弃母语文化的范例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保护上,我国台湾地区的某些表现恰恰比大陆要好的多。这篇报告中明确指出“发表SSCI 论文,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走向国际化,同时有些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获得突破”。按照 文章中所说:“这种做法鼓励科研人员用外文发表作品,理由是可以“扩大国际影响”。然而,事实上,这种做法所扩大的只是国内影响,甚至只是校内影响或系内影响,而非国际影响,知道他用外文发表文章的常常只是他的同事而已。原因很简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起码是美国学术界看来,中国没有真正的学术,所以没有值得收入索引的刊物。既然人家已经从总体上否定了中国学术,你即使用英文发表了文章也不会有几个外国人去读,去读这些英文文章的大多也是中国人,能谈得上什么国际影响呢”,那么起草这篇报告的专家是在胡说八道吗?
作者又说“论文与发表它的刊物之间并不存在等号,一流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不一定是一流的”。这是事实,但是总要有一个评定的标准吧?从大体上来看,一流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整体水平是比较高的。我本人在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也作过SSCI刊物的审稿人,深感大多数的审稿人和编辑还是认真负责的,所给出的审稿意见还是有道理的,发表的程序也较为严格。国内评职称的时候不也是要求在XXX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多少多少篇论文吗?就像高考一样,它不是最合理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是到现在为止高考不也没有彻底废除吗?
当然我的评论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如有偏激和冒犯之处,还望大家和“质疑SSCI”文章的作者指正和原谅。
文章转自“科学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