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5993 15
2010-10-24
    作者还说从学术发展史来看,真正产生国际影响的作品几乎都是先用母语写出,在母语文化圈内产生影响,然后才产生国际影响,从而被翻译成外文。而现在,许多学者用中文写的文章尚且让人难以卒读,却逼着他们去用蹩脚的外文发表文章,能够扩大出什么样的国际影响呢?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于我国大陆SSCI 论文的趋势与政策建议报告中的数据和描述:“数量上,与日本、我国台湾相比,1975-2007 年,我国大陆SSCI 论文总量偏少,只比韩国略高”。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都属于非英语地区,按照作者的理论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是丢弃母语文化的范例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保护上,我国台湾地区的某些表现恰恰比大陆要好的多。这篇报告中明确指出“发表SSCI 论文,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走向国际化,同时有些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获得突破”。按照 文章中所说:“这种做法鼓励科研人员用外文发表作品,理由是可以扩大国际影响。然而,事实上,这种做法所扩大的只是国内影响,甚至只是校内影响或系内影响,而非国际影响,知道他用外文发表文章的常常只是他的同事而已。原因很简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起码是美国学术界看来,中国没有真正的学术,所以没有值得收入索引的刊物。既然人家已经从总体上否定了中国学术,你即使用英文发表了文章也不会有几个外国人去读,去读这些英文文章的大多也是中国人,能谈得上什么国际影响呢”,那么起草这篇报告的专家是在胡说八道吗?
       作者又说“论文与发表它的刊物之间并不存在等号,一流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不一定是一流的”。这是事实,但是总要有一个评定的标准吧?从大体上来看,一流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整体水平是比较高的。我本人在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也作过SSCI刊物的审稿人,深感大多数的审稿人和编辑还是认真负责的,所给出的审稿意见还是有道理的,发表的程序也较为严格。国内评职称的时候不也是要求在XXX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多少多少篇论文吗?就像高考一样,它不是最合理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是到现在为止高考不也没有彻底废除吗?
      当然我的评论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如有偏激和冒犯之处,还望大家和质疑SSCI”文章的作者指正和原谅。

文章转自“科学网论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24 14:32:30
读“质疑SSCI”文章有感1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篇题为“质疑SSCI”的文章(好像是国内某著名大学的一位学者的大作),感觉其有些观点有失公正,不敢苟同,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这位学者在文章中提到“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索引根本就不具有国际性!它只是以美国为主、英国为次的英语世界的一份索引,其他语种的杂志则只是一个点缀而已。中国只有台湾省一份杂志入选,难道大陆就没有一份够格的刊物吗?我堂堂中华,泱泱大国,竟然连菲律宾和土耳其都不如?这如果不是出于偏见,就一定是出于无知。荷兰有105种入选,而德国只有50种,法国则仅有15种,难道德国、法国与荷兰之间的学术水准会有成倍甚至近10倍的差距吗?诺大的俄罗斯,只有区区3种入选,难道其他都不值一提?意大利只有一种《运动心理学》入选,其他方面的学术都不值得关注?这份索引显示出了选取者强烈的个人偏好,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偏见,何谈国际性!”,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而且还充满了愤怒,其实本不必如此激动,首先,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不是看这个国家的大小而定了,所以“堂堂中华,泱泱大国,竟然连菲律宾和土耳其都不如?”这种推论根本站不住脚,按照这个推论,足球起源于中国,又有上千年的历史,我们中国有13亿人口,就算是每一百万人中选一个,组织一支足球队,先不说能不能与欧洲球对抗衡,打个伊拉克和朝鲜,韩国总不是问题吧?“堂堂中华,泱泱大国,竟然连伊拉克和朝鲜都不如?”事实上就是不如,伊拉克男子足球队连正常的经费都得不到保证,照样于2008年2010年南非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二十强赛中“2-1战胜中国队,这样中国队就提前一轮宣告小组出线无望,彻底告别2010年南非世界杯”。朝鲜人口不过3000万,男子足球队工资每月仅12元人民币,还照样杀入世界杯。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国家在足球管理体制上有问题”,那么请问现在屡屡报出我国“学术抄袭,学霸,学术腐败”等系列问题,那么我国在学术领域的管理体制上就没有问题吗?众所周知,学术活动主要来自于高校和研究所,我们国家的官办高校都有行政级别,从副部(教育部直属院校)到副厅(各省的职业技术学院)不等,学校的高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领导间可以互相调动,在高校各种行政单位一应俱全: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等等,请问在这种机关式管理体制下的学术和教学活动能不受到影响吗?有人说“高校没有行政级别就是矮化教育”,那美国的高校没有行政级别难道是被矮化了?美国的高校恰恰是代表了世界一流的水平,又有人说“中美国情不能硬向比较”,就向国内机构不动不就以跟国际接轨为名,要用户交各种各样的费用,试问怎么一谈到收费就要跟国际接轨,而一谈到服务怎么就不跟国际接轨了呢?套用电视剧“蜗居”里的一句台词“怎么一提到收入就要向亚非拉国家齐,一提消费就要向欧美看齐呢?”。为什么事事都要有双重标准呢?

再来看这句“荷兰有105种入选,而德国只有50种,法国则仅有15种,难道德国、法国与荷兰之间的学术水准会有成倍甚至近10倍的差距吗”,这里有一个概念上的错误,被SSCI收入的数量并不能被直接量化成学术水平的差别,不能说荷兰被收录的刊物数量是法国的10倍,就推论“法国与荷兰之间的学术水准会有成倍甚至近10倍的差距”,这个推论是强加出来的,是不成立的。“诺大的俄罗斯,只有区区3种入选,难道其他都不值一提?”这句话倒是说的有一定道理,不过请以后慎用“泱泱大国”一词,英伦三岛总面积加起来不足印度的1/13,可英国的“米”字旗却可以在印度上空飘扬近两百年,这样的“泱泱大国”名副其实吗?

这位学者在文章中又提到:“所谓S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所编制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期刊”(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的缩写,共收录了1765种杂志。具体情况如下: 美国 1001…”,美国期刊所站的比例是56.71%, 数据显示: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中,美国占了7所;前100所大学,美国占了67 所。而中国现在还没有一所大学能进入到前200位,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参照计算,美国期刊的比例似乎还不算很高吧?试问如果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中,如果中国占了7所;前100所大学,如果中国也占了67 所,那么SSCI收录期刊的比例还会是现在这样吗?当然我也并不是说SSCI所收录的期刊比例就一定合理。只要是人去评议的标准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公正和合理。与别的国家有差距这是事实,要缩小差距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一味的职责XXX不公平也并不是解决办法,就像以前的电影老是有国民党军官解释说“这可不是我们愚蠢,那是共军太狡猾”,不是很可笑吗?

文章中还提到“一方面要求用外文发表文章,用外语讲课,另一方面还假惺惺地喊着尊重和发扬祖国传统的口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连载体都没有了,传统文化怎么发展?向外国学习无可厚非,但为什么不学习人家好的东西,而专门学习那些跟自己同胞过不去的东西呢?”用外文发表文章和用外语讲课与尊重和发扬祖国传统的口号有根本性的冲突吗?我们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和博士,还有评定职称一直都有英语考试,这就是跟自己同胞过不去喽?也是不尊重和发扬祖国传统喽?我们国内的许多学术期刊面对的读者是国内的学者和师生,但为什么偏偏要加上英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呢?这是崇洋媚外吗?众所周知,英语是国际最通行的语言,不论你是否觉得合理,这就是事实,在不丢弃母语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一门国际通行的语言难道是什么坏事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4 15:50:37
观摩学习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5 15:13:21
我还想补充一点,众所周知,学术刊物是学术论文的载体,是学术活动的重要阵地,从世界范围来讲有许多著名的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都是由高校主办或与其它科研院所合办的,作者在文中提到:“凡此种种都说明,把杂志分成三六九等,以此来衡量学术水平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既然把杂志分成三六九等,以此来衡量学术水平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那么把主办或者合办这些学术杂志的高校分成三六九等,以此来分配社会资源难道就科学了吗?我国高校中,排在第一线的是北大和清华,往下是其它“985”院校,再往下是“211”院校等等,同时所有的招生就业和户口政策以及科研经费的划拨和分配政策都是围绕着这种高校人为的等级分类制度而进行的,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从学术期刊分级奖励制度到对SSCI的过度重视,近几年来的种种改革都暴露出了以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术的弊端”,按照作者的理论学术刊物的等级分类应该被打破,那么请问我以上提到的围绕着这种高校人为的等级分类制度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是不是都应该被打破呢?比如某些城市在户口政策中就规定: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在XX城市的“211工程”高校、中国科学院在沪各研究所:15分,其它“211工程”高校、中央直属研究生培养单位、上海各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12分,其他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 8分”,我请问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毕业的学生就一定比“其他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的学生强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些学校毕业学生所的分数凭什么就比其他院校毕业学生所得的分数要高呢?作者还在文中提到“索引本来是一种工具,不是衡量学术的根本标志,也不能作为衡量学术的标准,而只能作为一个参考”,那好,我来做一个类比:高校的牌子是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志吗?为什么不能也只做个参考呢?还有,在某些单位的用人政策中冒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定,比如要求:“第一学历为211工程“院校或国家重点大学”,请问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高考没有考好,进入了一个一般的院校,以后哪怕是读研读博,有重大技术发明,在“科学”或“自然”杂志上发表有影响的文章,就因为他/她不符合“第一学历为211工程“院校或国家重点大学”,他/她所取得的一切成果付出的一切努力都要被抹杀吗?相反,极个别学者自恃所谓“名牌”高校毕业,在工作中不看学术成果,不看工作的努力程度,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动不动就用毕业院校和工作单位院校的档次(我们称之为“出身”)去轻易否定别人,这恐怕才是真正阻碍学术进步的因素。可是,话又说回来了,现在整个社会对于这种“围绕着这种高校人为的等级分类制度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采取的是默许态度,作者大声疾呼打破学术刊物的三六九等分类,是不是意味着对于我上面提到的这种“围绕着这种高校人为的等级分类制度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也持反对态度呢?我注意到作者是国内某著名大学的一位学者,那么作者本身是不是存在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呢?我只是猜测,如果没有那是最好,如果存在,那么我就怀疑这篇文章存在的价值了,顺便说一下,这只是我的胡思乱想,我只是在做出假设和推论,没有得出正式的任何结论,不存在任何人身攻击。


文章转自“科学网论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5 19:06:24
他说的理由有些狭隘,但是反映一个事实,目前我国的学术市场还很小,且不说别的,像econometrica or JET那样的论文,在国内没有一家期刊愿意发表,只能往国外投,那些英语不好或不习惯使用英语写作的研究者只能放弃理论研究。俄罗斯只有三家ssci,但是shiryayev等人的论著一出来就被翻译到英语世界了,我国也是一个大国,应该多下力气拓展国内的学术市场,不宜过分强调SSC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6 12:23:22
我高考的时候议论文就写的不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