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4208 2
2006-06-09

在杨小凯与张永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的第89页——“新兴古典企业理论的故事:企业的出现”里关于管理专家和衣服专家的分工,杨认为有三种分工结构是有效率的D,E,F。D中管理专家卖管理知识买衣服,衣服专家卖衣服买管理知识;E中管理专家卖劳动买衣服,衣服专家雇佣管理专家(买管理专家的劳动)并卖衣服给管理专家;F中管理专家雇佣衣服专家(买衣服专家的劳动)并卖衣服给衣服专家(因为此时管理专家是老板拥有企业),衣服专家出售劳动买衣服。

其中E,F的结构是另人信服的。但是D的结构似乎有些问题,如果D结构没有出现企业,那么管理专家的知识怎么会有人买呢?至少D中的管理专家的知识和E,F中不是同质的。D中更可能的结构似乎是所有人都是衣服专家呀,因为此时所谓的管理专家是生存不下去的。那么这样的话E,F的结构中管理专家的出现就没法和D相比,那么管理专家先出现还是企业先出现似乎就成了鸡和鸡蛋谁先出现之迷了。

从历史上看似乎也存在这样的疑问,因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管理专家的,手工小作坊开始的管理者同样是较成功的手工业者,而专业的管理人员的出现似乎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而演化的,就是说在杨定义上的企业规模小于一定程度的时候专业的管理专家还没有出现,只有当规模达到一定时才出现;杨似乎应该先从企业大小导致管理专家和衣服专家间的交易效率的变化来解释管理专家的出现入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6-9 14:27:00

可以这样理解结构D,(1)衣服专家的生产是团队生产需要购买管理知识对之协调.(2)此处的管理知识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发现市场相对价格的知识,比如中间商向手工业制作者传递制作珠子的信息,前者从后者收珠子,后者得到前者的市场信息,前者以其卖出的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交换后者生产的珠子.根据张五常,这是计件工资合同的真实故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0 10:08:00

楼上所说的这种管理知识和E,F中的管理知识是不可能同质的,楼上所说的仅仅是简单的协调或者数量分配等。按照杨的理论,企业出现之前就必须存在具有和企业出现之后管理人员知识相同的管理人员,而企业的出现是因为管理知识的定价的交易费用太高,而给予其收益的剩余权进行间接定价。

我的意思是在企业出现之前不可能存在与企业出现之后具有相同管理知识的管理人员(即使不存在交易费用),而管理人员的知识和人数某种意义上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企业的出现(最早应该是小手工作坊),与其说是管理知识的不易定价,不如说是技术上专利权的定价的交易效率低下,因为最早手工作坊的产生都是由生产技术或经验占优势的个人来雇佣其他技术落后的个人,并教授他们技术上的知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