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站务区 十一区 新手入门区
1761 0
2010-10-27

《资本论》的三个基本点

——给老同学的信(20)

老同学:你好!这几天我在思考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为什么不敢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现象呢?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什么呢?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它阐明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一些连续的阶段。”恩格斯《给维什涅维茨基夫人的信》。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阐明资本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连续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资本论》就是阐明资本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也是一种发展过程,它是不是和资本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马克思阐明的资本发展过程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实践,只有把马克思的理论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能回答是不是相一致的问题。

《资本论》有三个基本点:第一,物表现为资本。第二,人表现为雇佣劳动者。三,生产表现为资本的生产。马克思阐明的就是这三个基本点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阐明这三个基本点的发展过程时,自然而然地要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就是原理、规则、理论、规律等。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往往用马克思的结论说事,而忘记了三个基本点,这样就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歪曲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我的想法是,我们首先要把马克思的三个基本点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马克思的结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三个基本点我初步的梳理了一下大致包括以下内容,自然这里是挂一漏万。

第一,关于资本

1,恩格斯在介绍《资本论》第一卷时给资本下了一个定义:“资本是什么,是一宗货币,这宗货币变成为商品以便再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通俗地说,资本就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运动、过程。在改革开放中用钱赚钱的活动就是资本。

2,资本即用钱赚钱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在改革开放中用钱赚钱的人格化首先就是资本家,然后才是企业家。

3,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家为了实现用钱赚钱的活动,就要把一宗货币投入市场中,通过购买——生产——售卖才能得到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因此,资本就是价值。第一,这个价值首先用货币表现,当购买了商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后,这个价值就从货币中转移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中。生产资料中包含的价值是劳动的结晶,是不可能变化的,所以马克思把生产资料中的价值叫做不变资本价值(C)。相反,劳动力中包含的价值是用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表现的,它可多可少因而是可变的,所以马克思把包含在劳动力中的价值叫做可变资本价值(V)。第二,劳动者在资本家企业里的劳动,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通过这种劳动,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价值(V)而且创造了超过(V)的价值,超过的价值马克思叫做剩余价值(M)。工人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而且转移了不变资本价值(V)。第三,通过生产,生产资料中的价值和劳动力中包含的价值以及剩余价值,就转移到资本家的产品中,资本家的产品中现在包含的价值=C+V+M.。资本家就是按照产品中包含的价值在市场出售,从而获得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在改革开放中,一切企业只要是为了赚钱,那么生产过程就表现为价值的增值过程。

4,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的积累表现为资本量的扩大,这个量的扩大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一方面靠的是剩余价值的积累,另一方面靠的是生产的集中也就是靠剥夺小资本。因此,资本的积累,既是建立在剥削劳动者的基础上,又是建立在剥夺小资本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中这两方面表现得格外明显。

5,剩余价值是如何变成资本家的货币的。资本家为了赚钱,就要把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卖出去。资本家的产品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市场上出售这些产品的时候,是在两大部类内部和它们之间进行交换的。各部类都投入了不变资本(C+V)在交换中都收回了各自的(C+V),但是剩余价值(M)资本家并没有投入分文,那么剩余价值怎能在交换中变成货币呢?原来,资本家用和剩余价值一样多的货币,在市场上购买生活资料,进入个人消费,那么这宗货币是化掉了,因此,不是作为资本投入市场。通过交换,这宗货币(和剩余价值一样多)就回到资本家手中,结果剩余价值就作为货币回到资本家手中。“对整个资本家阶级来说,为了使他们的剩余价值实现(同时也为了使他们的资本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流通)就必须自己把货币投入流通,不仅不是奇谈怪论,而且还是整个机构的必要条件。”《资本论》二卷469页。这种情况被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经营者的出现,和剩余价值的瓜分者(地主、高利贷者、ZF和官吏)的消费掩盖了。改革开放中产品的交换也是这样进行的。

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商品的价值=C+V+M,也可以写成=(C+V)+M,其中(C+V)就是成本价格。因为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而商品的实际费用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成本价格小于商品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是不同的,把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起来就形成平均利润。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平均起来就成了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商品的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按百分比算出来的)。这样,商品价值就以此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价格。把社会看作一切生产部门的总体,那么,社会本身生产的商品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它们的价值的总和。“既然商品的总价值调节总剩余价值,而总剩余价值又调节平均利润从而一般利润率的水平,——这是一般的规律,也就是支配各种变动的规律,——那么,价值规律就调节生产价格。(这里顺便说一下,在纸币脱离了金本位的条件下,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平均利润。成本价格的涨跌是由纸币的流通数量的多少决定的。所以,生产价格就随着成本价格的涨跌而涨跌。在这里,商品的总价值似乎不再调节总剩余价值,因为,有价值的金货币在表现为价格的时候代表商品价值,那么,纸币似乎直接代表商品价值,所以,价值规律似乎不再调节生产价格。)

7,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产业资本家的利润等于商品的生产价格超过它的成本价格的余额。商业利润等于商品的出售价格超过它的生产价格的余额。这个生产价格对商人来说就是商品的购买价格。商品的实际价格=商品的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从产业利润中分割出来的,因此,同产业资本相比,商人资本越大,产业利润就越小,反过来,情况也就相反。货币资本是为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服务的。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为了解决自己的资本缺乏,就要到货币资本家那里借款,这种借款就形成了借贷资本。借款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这个利息毫无疑问是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利润中扣除。因此,利息率是由一般利润率决定的。

第二,关于雇佣劳动

1,劳动力是商品。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他买生产资料的性质是一样的。反过来,劳动者出卖他的劳动力和出卖他的衣服的性质是一样的。因此这是一种市场行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资本叫做工资。可见工资不是劳动的结果,而是劳动的前提。工资在劳动之后支付,并不会改变它是和劳动力交换的结果。所以,劳动者在给资本家劳动的时候,生产的产品无论多少,与劳动者毫无关系。可见,工资不是从资本家的产品中分配出来的,工资也不是资本家摊资本工人摊劳动共同生产的结果,工资劳动既不是工人为了自身的健康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也不是为了国家的富强而贡献自己的劳动能力,这个劳动是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强迫劳动,是为别人增加财富的异化劳动。所以说劳动者和资本家共同富裕是骗人的鬼话。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