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286 0
2010-10-27
由英语教育引发的思考

                                        2009年 11月17日

       教育乃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理应受到高度关注,然而现在的人们却只热忠于追求更多“毛主席”,一切都以它为中心。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落后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依然感慨于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的谏言: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人才”。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些称得上大师的人正渐渐离我们而去,然而,能够继承他们位置的人却是寥寥无几,这不免令人为以后我们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担忧。那些大师们好像也都不是建国后培养出来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做的似乎很不够。

      在中国众多学科中,有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英语。英语,毫无疑问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国际性机构都将其作为官方语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开放程度的逐渐扩大,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也将越来越越紧密,将来还要继续承办更多的国际性活动(努力做到最大最奢华),又将吸引着更多的外国人来旅游、参观、访问,这一切无不需要掌握着英语技能的人才。培养精通英语的人才固然重要,但是要将英语的地位提高到与国语一样,并且要求每个人都要会,有时重视程度比国语更甚,这就有些畸形了。在我看来,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无非是可有可无的,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做出适当调整,不要全国普及(全国普及似乎能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哦)。

      英语教育已经成了中国教育的鸡肋。英语,从小学开始便作为one of “Big Three”(不是汽车三巨头哦)。学生们为了通过各类考试而花在英语上的时间也是the most。但是,在缺乏学英语的环境和资源下,我们所学到的“瘸腿英语”根本无法与外国人交流,更为严重的是,我们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后很少能够用到它(这点可能是我目光短浅,貌似掌握英语能提高自身含金量)。由此可见,英语不但浪费了中国学生的大量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可以专门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也为国家选拔人才设置了障碍(让一些真正的人才得不到继续深造的机会)。本来我们有很多奇才对某项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却被考试挡在了门外,丧失了成为大师的机会。这些现象在各类考试中俯拾皆是。中国教育的改革已经喊了好多年,却依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枷锁。

       英语,应该让对其有浓厚兴趣的人学习,专门为他们提供环境,请外教或送到国外交流,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培养出人才来,而他们也正是能够加强我国与世界进行更广泛沟通,传递更多国外先进经验并协助专业人员未进行国家建设而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对于缺乏英语兴趣的人来说,英语是永远也学不好的,但是仅凭英语成绩就断定他们不是学习的料的话,那就太可惜了。日后,国家应当建立大量为人民服务的翻译机构,这样既能促进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又能让民众更好得了解世界,融入世界,还可以解决外国游人的交流不便和对外企业贸易等问题。这可不是容易实现的,因为中国一直都在奉行“精英主义”,要靠教育培养出“一小撮”精英然后送到英美国家去留学,将来学成归来做大贡献(虽然也不知道又有多少能回来)。

       我们总是抱怨我们的一些大城市国际竞争力不高的重大原因是缺乏英语环境因此吸引不了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前来投资。奥运会让我们找到了机会,狠狠地掀起了一阵“全民学英语”的狂潮,可是就在奥运会期间依旧很多人不能与外国人交流。中国人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效果。那一档档电视节目洋话连篇,一则则广告洋气十足,一些个国产商标却尽是些谁也不懂的洋字洋名。这与其说是与国际接轨倒不如说是我们文化的沦陷。至今,我们还没有产生一种主流文化。民众在这迷失了的文化氛围中被迫的洋化,接受者英语教育。

中国教育本来就不重视对个人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英语又把学生们大量宝贵时间给占用了,长此以往,中国教育将步入一个恶性循环阶段,不但获不了诺贝尔奖,而且以后许多重大科技领域都不会再有中国人的身影。

每年诺贝尔奖颁奖之日就是我们国人惭愧之时。我们几十亿人缺门有一个能获得该奖,即使杨振宁之类的外籍华人也是在国外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但是我们的智慧却得不到发挥(要靠教育)。每当提到教育,人们总会想当然地认为人口太多,范围太广很难进行全面改革。尤其是人口多总会成为某部分人的借口,但是着人口负担是怎样造成的呢?不要忘记,日本的人口密度比我们还大,而他们却能将人口多作为优势,凭借众多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效的工作效率下创造出了繁荣和财富。所以说人口多有时也比并不是负担,如果我们拥有了优秀的教育体制,将众多人口教育成众多人才,那我们的前景就业不言而喻了。

中国人要想在国际上改变“暴发户”的形象,就必须注重道德于文华的修养,而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接轨。实际上,中国现在不要仅仅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也要提高我们的文化实力和影响力,当我们日渐表现出尊贵和自信时,世界上会有更多的人愿意适应我们,甚至竞相学习起语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