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论文版
800 0
2020-08-13
出版社为什么那么冷淡,没有活力?
首先要认识到,出版社是企业,是贩卖以纸为载体的内容,他们可以自我要求有文化理想,但没有背负文化理想前行的义务(尽管政府认为他们应负有此义务)。
在智能手机时代,出版市场有两大新现实:第一,竞争没有边界,也就是说无论是民营的还是国有的,在能做什么内容不能做什么内容方面,基本没有护城河,几乎是所有出版商能做所有的内容方向,所以,竞争无比惨烈。第二,更用户友好的内容对纸书内容的侵蚀,电子阅读、听书、视频学习等新内容形式都在侵蚀纸书的领地。想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书起印数1-2万是很平常的,那是出版业的黄金时代。而今,一些出版社,需求达到了800册,就愿意加印一次。
这两大新现实,在这些年来,以及在今后很长时间,在定义着出版商的生存空间;加之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严控书号,从而大大限制了出版商内容生产的自由度和积极性。总的来说,出版社的日子也不好过,传导到作者端,感受就是对新人作者不友好。
中国出版市场不健康,到底缺什么?
一个健康的市场,对于新产品、新玩家应该有一个信用的评价机制,这个信用的评价机制一般是由一些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士提供的。比如在企业界,有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还有很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审计事务所等等,都能赋信用值于企业。
在出版市场,美国有众多的文学经纪公司和文学经纪人,作为专业中介人士,为新老作者和新稿件服务,他们为作者提供修改建议和文字编辑服务,然后,将成熟的稿子放在版权市场上,面向美国或全球,进行公开竞价拍卖或私下推荐交易。总之,文学经纪人为出版市场提供价值发掘、信用赋予的功能,帮助出版市场高效运行。在美国,很多偏市场的大型出版社在自己的网站上注明,不接受新作者投稿,只接受文学经纪人联系。
中国出版市场没有文学经纪人的大规模存在,对于出版商来说,就相当于给策划编辑们增加了一项工作,在日常的看稿、策划、营销辅助、流程掌控之外,还要进行作者辅导的工作,而作者、作品辅导工作,由于知识和创意含量比较多,所以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众所周知,一个忙碌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把最难事情的优先级放在最末。对于新人来说,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出版市场的运行规则,更有可能在几次碰壁,找不到北之后,心灰意冷。
新人作者到底应该怎么办?
如上所述,新人作者遭冷遇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被评级和赋予信用。那么,如何才能获得?
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找平台,另一个是找专业人士。
中国内容市场竞争激烈,各种类型的作品都有承载他的特定平台和渠道。比如豆瓣偏文学、文艺,曾经有那么几年,豆瓣是畅销书的发源地;还有知乎,活跃用户更年轻,偏新知和方法,心理、科普、个人成长和职场发展的内容更容易出头。总之,不同的平台,活跃着不同的用户,适合发布不同的内容。新人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内容在适合的平台上发布(测试),如果获得了比较好的数据,就相当于得到了评级和信用。再把这个拿出来,去跟出版社的编辑谈,就比较有说服力了。
其次,还有一个更迅速快捷的形式,就是找资深编辑、策划人掌掌眼,看一下。资深编辑长期浸淫于某一个领域,对于本领域的内容,大致看一下,就能知道水平几何?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适合在哪个出版社出版。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引荐,相当于也是信用背书,进入了出版的快车道。
小声说一下:本人擅长非虚构内容(不擅长小说)的判断、辅导和推荐,不怕被打击的来稿吧~

来自转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