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xiaxt
我想: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若真是一件经过千锤百炼的、货真价实的珍品,那么它应当是生气勃勃地、充满着勇于自我否定、自我修正、勤于探索、锐意创新的活力,这才叫“与时俱进”。
为什么到了今天21世纪的中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已经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非常鲜活、非常生动、非常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但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中,仍然存在着思想僵化、急功近利、生裁硬套,主观臆测及牵强附会,甚至相互抄袭。面对日益空洞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学员们不爱听,而是无学员们厌恶听,经济社会的现实与僵化的教学内容,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放弃吗?还真有一点舍不得。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48041&page=13
其实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纯理论的研究——并且只要不与普遍的客观事实相违背就行了!
古典大师们所关注的最基本的问题,不是产品的“效用”(使用价值),而是——产品的价格(价值)究竟是根据什么测定的?
斯密总结前人的经验,明确地指出:产品的价格实际上是根据它的生产劳动时间测定的。——并因此而成为政治经济学领域一次真正的革命!
……但问题是,由于生产资料和生产组织的不同,生产相同产品的劳动时间是大不相同的;从而在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劳动中,应该选择哪一种“劳动”作为测定产品价格的“基本单元”呢?
斯密并没真正解决这个进一步的问题,所以在面临工资和利润这个重大问题时,不得不陷入二元论的困境。
马克思也没有真正解决这个进一步的问题,所以不仅搞乱了工资和利润的分割,也使众多跟随者陷入“社会必要劳动”——这个虚无缥缈的困境。
就像在确定自然资源产品价格的时候,必须选择最低等级的矿区为基准一样;
就像在确定农牧产品价格的时候,必须选择最低等级的土地为基准一样;
在确定制造业产品价格的时候,也必须选择最低等级的劳动——个体劳动为基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简单明确的结论:
1 制造业产品的价格并不是根据实际的劳动时间测定的,而是根据相应的〈个体〉劳动时间——这个“基本单元”测定的。
例如:当劳动者10小时的个体劳动可以(净)生产1米棉布时,市场上1米棉布=10(单)元价格。
当他进入机械化工厂的10小时集中劳动可以(净)生产4米棉布时,市场上仍然是1米棉布=10(单)元价格。所不同的是,同一时间的产品总额和价格总额随之倍增。
2 同一劳动时间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总额及其价格总额中:与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当的部分,成为劳动者的工资;而高出个体劳动生产率的部分,则成为资本家的利润。
你看,这样解决问题是不是更加简单明确,更加符合逻辑,也更加接近客观实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