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疯涨 有没有办法?2010年10月28日 08:12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嘉宾认为,投放国家储备、单次小幅加息,对付通胀效果不大;“海囤”则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打乱消费和生产的节奏和预期
【财新网】(记者 汪苏)从玉米、小麦、大蒜,到绿豆、生姜、食糖,农产品涨价掀起了又一轮高潮。一时间,“万物疯涨”。在食品价格的带动下,
CPI也呈上升趋势。而很多普通民众的应对之法则是“囤粮”,并自我调侃为“海豚(囤)”。谁是农产品价格飙涨的幕后推手?国家储备能否平抑物价?对抗通胀时代,加息是否还管用?
10月27日,由财新传媒和第一财经联手打造的电视节目《
财新·首席评论》,邀请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国祥、《新世纪》周刊宏观新闻部主任朱长征,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李国祥表示,农产品涨价更多地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近几年,农产品供给方面相对稳定,但居民收入增长比较快,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比较强烈。
朱长征则认为,涨幅打破了原来预期,说明在供求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今年是劳动力价格增长最为显著的一年,劳动力价格被生产力吸收的过程,在今年可能不像以前那么顺利,这会反映到各类价格上。
而在普遍关注的流动性过剩是否推高农产品价格方面,朱长征认为,对流动性最敏感的是金融资产,比如说股票、期货、房地产。市场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的预期加强后,商品期货直线往上,期货市场必然带动现货的变化。
李国祥表示,根据其研究,一般情况下,
M1,
M2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强,但如果
货币供应量超常规增长,比如2009年达到30%,对农产品价格有推动作用。
朱长征表示,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对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有好处的,如果是统计数据上说的18%,老百姓可以承受,但“现在老百姓感受不是这样的”。
不过,两位嘉宾认为,现在无论从国家层面的投放国家储备、单次小幅加息,还是老百姓“海囤”,都不是有效对付通胀的良药。嘉宾们提醒,“海囤”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打乱消费和生产的节奏和预期。
朱长征表示,可能现在还不太快进入到加息通道,从中国决策者的习惯来看,倾向于做一个观察期。
李国祥则认为,对于涨价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涨价是否是一种必然?农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似乎也是国家发展的目标。他认为,减少流动环节加码,让农民享受到涨价利益,从此处着手,可能更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