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发帖字数限制,接上……
五、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是信用经济:人类社会的交易方式经历了实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和靠信用完成交换三个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就是信用经济。国际社会认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2000美金以上,该国的经济就开始进入信用经济阶段。现代经济环境里,信用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最普遍经济关系;信用活动从资金上为现代化大生产提供条件;在利润率引导下,信用使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导致各部门利润率趋向相同水平,从而自然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信用流通工具代替金属货币流通,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消费,刺激了生产;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信用聚集资本,扩大投资规模的作用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信用还通过各类金融机构的运作,衍生成各类金融产品,发展成规模巨大的金融产品市场……除此以外,我认为信用经济还意味着一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始由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生产,开始转向中介和服务业、高科技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经营、金融衍生品产业、资本运作业……等,生产的产品逐渐由原始和低级的物质产品,不断向知识性、服务中介性、金融性、精神性产品发展。这些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占用的物质和能耗资源越来越少,或者对物质和能耗资源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对“信用”的依赖越来越多。在市场经济进入信用经济阶段后,信用是比物质、资产、货币等更为高一个层面的“经济资源”,在信用经济的大环境下,这个资源的权重会越来越重。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于信用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发展,可以完全背离实物市场,由于缺乏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做指导,对这类市场的运行规律难以分析,更谈不上监管和预警。
六、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已经严重滞后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譬如,前一阵子很多经济学家热衷于研究的“产业集群经济”现象、工商部门屡禁不绝的传销现象、日趋普及的品牌经营和加盟模式、交易总量越来越大的虚拟市场(股市、汇市、期货、黄金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这些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已经无法解释和分析。事实上这些经济现象用非线性理论就能很好的解释和分析。譬如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经济”,我认为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发展中的“自组织”现象,这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性组织结构,它基于血缘或居住地域,这个结构由很多大大小小的私营(家族)企业组成,这些企业的规模差异可能很大,有些大企业有完整的设计和加工能力,有些小企业专业加工某些零部件,有些企业专门生产各类包装材料和提供相关服务……它们互相协调配套,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内有独立有联合、有分工有合作,形成一种有序的链接和配套,较大的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又动态集成了整体的资金、技术、加工能力;对外呈现了整体的有序性和完整性,所以他们既能承接各类特殊要求的高品质小批量订单,也能承接普通产品大批量订单,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覆盖某些行业的需求,譬如制鞋业、制包业、打火机生产业,使得用这种经济形式组织生产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是这种自发形成的“耗散结构”很“脆弱”,难以突破欧美市场的“贸易壁垒”,因为它没有在自组织形成后,迅速加固这种经济组织的结构、提升这种经济组织的内在竞争力——也就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品牌。而“传销”现象,我认为就是一种经济发展中的“孤立波”现象,它难以被发现和取缔,就是因为传销的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波”。水波是我们最熟悉的波,要消除水波的影响,很容易,一个是修筑防波堤,在防波堤后的广大水域,总是风平浪静的;另一个是根据对当前区域内波动的掌握,我们很容易找到波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是因为这种波都有波源,而且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随着波及面的扩大,能量不断扩散。“传销”的传播与这种水波不同,它的能量是内敛的,因此成为一种“孤立波”,它具有宏观的“波粒二象性”,它既能迅速的波及到各地,但是却没有可见的波面,工商部门无法在区域内建筑“防波堤”,也很难找到波源。支持我这个说法的依据,就是传销的两个最显著的共同特征,一个是传销在组织上的发展总是利用成员的亲朋好友关系隐蔽的发展,而不是通过市场公开的发展成员,而且有类似地下组织的“上下线结构”;另一个是传销非常注重对成员的精神灌输。这两个特点从组织上和精神上保证了传销的孤立波特征——能量内敛。事实上传销的本质是直销,假定销售的产品是质好价优的,参与者也都讲诚信,整个流通和销售过程不逃税、不违法,直销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销售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某些商品(特别是新产品),具有销售和流通的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具体的我会在下一本书中详细介绍。而我在上文中提到的“三农问题”、品牌经营、加盟模式等,我认为都是经济中的“分形”系统、虚拟市场是“混沌系统”……这些都是线性经济学理论无法分析和研究的当代经济现象。
七、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差异:
1. 精神产物的被享用与物质产物的被享用,有相反的规律——物质产物被享用是一种消耗,被拥有是一种独占;精神产物被享用是一种共享(分享);精神产品被享用后,不但不会被消耗,还能在被享用的过程中成为“原材料”,不断被提升或扩展(广度与深度),产生新的精神产品,网络笑话的流传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2. 两者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对资源的需求差异很大:
a) 物质产品的被生产有门槛,需要消耗物质(原材料)、能量、人力、设备,并产生废弃物,这种消耗与产品的产量基本呈线性关系,产量越大,消耗越大。物质产品的发散需要物流渠道,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生产周期和流通渠道的限制,很难短期里大范围的一下子铺开;被市场排斥的产品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b) 精神产品的被生产却几乎没有门槛,人人都可以参与,譬如,做词作曲、画画、摄影、写小说、写博客、总结管理经营经验……精神产品能够被大量(无成本或低成本)复制,譬如,软件、管理模式、音乐、文学作品、艺术戏剧……用的人越多,成本越低,其实现在大量的精神产品从网上下载都是免费的……精神产品的“存在形式”的成本越来越低——磁带、光盘、U盘、硬盘……而且越来越符合“循环经济”的“可再生和重复使用原则),因而精神产品的推广发散成本很低,速度极快,如果某种精神产品受市场欢迎,几乎一夜间就可以传遍全世界;如果某种精神产品被市场排斥,不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譬如光盘,可以回炉或再生后用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
3. 生产者的需求有差异:从经济角度看,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被市场的欢迎,从而产生经济效益。但是更多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往往最需要的是别人对自己产品的认同和享用,譬如,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并用这种思想去考虑问题、希望别人分享自己的欢乐、成功的经验、分担自己的忧愁或痛苦……网上大量精神作品的传播都是不要任何回报的。我们观看别人的博客,分享别人的精神感受,楼主会很高兴……我们如果回帖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意见,楼主会很感激你!再譬如在很多城市广场做各种艺术表演的人,他们在自己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也给大家免费的精神享受,看的人越多,他们自己越享受,提升自己艺术能力或创造新的艺术产品的动力也越大。
4. 平等的标准相反:
a) 由于物质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资源是稀缺的;拥有和消费物质产品是独占和消耗,是排他的,所以我认为物质产品的平等,只能是人人一样穷(原始社会)!
b) 精神产品的平等正好倒过来,只能是人人一样的富!因为精神产品几乎不消耗资源,对精神产品的拥有和消费是共享和分享。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他的人生价值观是如何对社会和别人有利,如何为人类发展做贡献,他们与别人攀比的是如何更好的为别人做贡献,是利他的。但是一个精神贫乏的人是排他的,这种人永远不会承认他与别人是平等的,也永远不会给别人以平等!所以要做到精神的平等,一定要大家的精神一样富。
5. “名贵精神产品”的被独占,将趋向于成为特殊的“公共品”——以名贵油画为例:油画显然是精神产品,它为什么那么值钱,为什么能用于“保值”呢?它不是被“独占”的吗?
a) 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做个分析:油画表达的形象,是油画的内容,是精神产品;画布和画布上的油彩、画框,是油画的存在形式,是物质产品,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幅油画是否“值钱”,主要取决于它的内容和作者;人们对名画的欣赏,欣赏的也是它的内容和作者。
b)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产品的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要的人越多,产品越稀缺,价值就越高;产品的需求方的层次越高,经济实力越强,产品的价值越高。名画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欣赏的人越多,同类产品越少,价值自然越贵。一般画家都不会画一幅以上同样的画,所以名画(在某画成为名画时,画家往往都已经过世)不仅“稀缺”,根本就是“唯一”的,所以价值自然不菲。加上这类艺术品的保存都不太容易,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名画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就像古董,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价值——原始社会的“陶器”,无论材质还是“艺术价值”,都不怎么样,但是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稀缺”,所以价值连城!——这就是艺术品保值增值的内在原因。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异日益扩大,有钱的人开始追求“有品味的消费和占有”,对各类艺术品,特别是著名、高档、稀缺艺术品的需求上升——这就是艺术品保值增值的外部原因。拥有油画的人,更确切的讲,他独占的是油画这个内容与形式统一体中的“形式”,并不是内容,因为油画的内容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是可以大量低成本复制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名画都有各类“翻拍照”、印刷品、影视制品……恰恰因为油画占有者占有的是统一体中的形式,所以一幅“不为人知”的油画,是不值钱的;而油画的内容越被共享,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就越出名,价值才会越高!
c) 注重欣赏油画内容(“精神产品”)的人,哪怕观赏复制品(当然指精细的复制品),也能得到精神享受。但是在商品社会里,总有注重油画商业价值的人,特别是“奸商”,哪怕对该画完全不会欣赏,也会千方百计的用尽办法去“伪造”,以获取商业利润。
d) “艺术品”的保值增值功能会日益下降,原因是两个:一个是现代复制的技术越来越发达,鉴定真伪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昂贵艺术品的变现能力会下降;二是随着人的价值观的不断提升,拥有“名贵艺术品”的富豪,会日益意识到这些艺术珍品是全社会的财富,会捐献给社会或免费向公众展示,回归社会,所以它们会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品”,市场会失灵!
e) 人类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很容易被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发展,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上述差异,会使精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呈现与传统物质产品生产和销售完全不同的经济规律。
6. 物质与精神有很大的差别,基于物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经济发展规律与基于精神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经济发展规律也有极大的差别。现存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在人类的经济活动基本基于物质产品生产为主的时期形成和发展的,已经难以跟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所以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