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解决农村资金供给存在较大缺口的问题,中小银行的建立势在必行。但农村有其先天性的弱势,怎样才能避短了。
这里有几个先决条件需要讲一下。金融是在工业发展之后才发展起来了,而工业又是在农业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再发展起来的。之所以有如此顺序,我认为是因为资金有规模效应,现在要金融区服务低规模的农业,实在有违经济规律。我想追本溯源,国家之所以要改革农村金融,无非是想改变农民收入。改变农民收入其实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或降低农产品的成本,这都与农业技术有关,不是我所讨论的问题;二是增加农业规模,即增加农民人均耕种面积。
其最有效的方式是减少农民数量,即将农民转换成工人,或其他职业。农民工在外地打工,回到家里,还是农民,他们的子子孙孙还是农民,对减少农民数量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大量人口集中在大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很多问题,也给丧失劳动力的农村带来很过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将农村城市化,将一定区域内的经济集中,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大城市变超大城市远不如农村城市化。众多小城市形成满天的星星。
要集中经济,就必须先建工厂,发展工业。当然会考虑各种因素,例如环境问题,工业品过剩。所以工厂应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工厂,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因地制宜。最好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厂。尽一切可能吸收劳动。所以中下银行不应拘泥于发展农业,而也应支持农村地区工业,都是对农民的支持,解决农村问题。
对农村这种弱势区域,应当采用补贴等支持手段,但必须要建造造血机制,即工业,和有规模的农业。待其发展后,可取消支持手段,以免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为避免一下子带来沉重负担,所以新政策要局部推进。这里有两种中小银行,一种是小规模的,但数量要大,应付一般需要,它的任务是覆盖,这种银行要机构简单,最好是当地有钱的农户,或是农会等机构组织,像个人放贷那样。另一种是五脏俱全的机构,规模要大,数量可小,他的任务是吸引,吸引周边的金融。当然两种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混合使用。只是不同区域以谁为主罢了。
农村中下银行不比城市银行,竞争力远不如后者。为了让其有土壤生存,就必须限制城市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城市银行和邮政储蓄等机构不得在农村吸收存款,只得发放贷款和经营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当然为了资金能从城市流向农村,还得有政策优惠。例如,税收减免等。
农村目前有营业网点覆盖率低,相关人才缺乏等问题。
营业网点低,一是建小银行门槛高,二是利润小。熟话说高不成,低不就。中小银行必须要有金融机构发起,其实私人也可办银行,但必须有经过大银行培训,或通过大银行检验的专门人才。为了有效保证中下银行的经营和管理,被挂牌的大银行有权检查中下银行,因为其承担破产时代其还款的风险。我认为大银行除有要求一定利润的权利外,还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类似加盟费等。
至于利润问题,也好办。除让中下银行垄断经营外,还要为使中小银行增加其它优惠,国家可以有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还有若国家有扶贫款,农业补贴,都可通过中下银行,给它们增加业务。
还有例如中下银行必须交纳300万元的注册资金后方可办理卡业务,而村镇银行实际上难以承受银联卡业务准入收费,使其银行卡业务发展受到了限制。等等,门槛高,难进入的业务。
我认为村镇银行可以不直接承受银联卡业务,可在一定较大区域,建立一个较大的区域银行,也可由农业合作社担当。 由村镇银行在较大银行开户。在较大银行存放一定准备金,就是让大银行担当中小银行的中央银行角色,由大银行负责中小银行的管理,和各银行之间的转账。若异地异行汇款,可以经小银行、大银行、中央银行、异地银行汇款。为减轻农民手续费,异地异行手续费应和同行之间转账相同。并为中小银行做信用担保,间接的。由国家中央银行担保。除此之外大银行还可向中小银行收取一定的利润,就是干股。这样银监会可以不直接监督小银行,直接监督大银行。为了不使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大银行规模笔需限定在一定区域,但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这要注意限定表示限定区域,但不限定其规模;达到是必须要有一定规模,但不要求其不需覆盖一定区域。就个人感觉,区域以两三个地级市为佳,因为我们不是让发展农村中小银行,规模太大,会影响本质目标——建立小城市,还会出现地域之间的不均匀发展。中小银行建立小城市,一定注意间距,单位小城市才能发展到一定规模,吸收一定农民。还要注意一定要适合人类居住,和交通便利。另外国家还须要行政支持,在金融集中地建立配套设施和行政单位。到时人员稀少的农村就只有少量的农民,和大片的田野。村级行政单位可废除,精兵简政。
还有一些银行规定,例如: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因此,按1 000万元资本金计算.单笔贷款最高不能超过50万元,也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为了农村工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我认为单笔贷款额可以超过百分之十,但为了降低风险,单笔贷款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外包给区域内其他中小银行,或区域内的大银行。这是为了简化企业贷款手续,帮助企业发展。
农村不像城市,房子不值钱,或有价无市,土地不是自己的,很难与银行贷款接轨。为了扩大押担保品范围:探索开展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林权、湖泊、牧场及其他不动产的抵押登记、交易制度。
农村资产本没市场。为了其价格能表现出来,国家应在金融集中地建立农村资产市场,为想买资产和想脱手资产的人提供平台和政策,进而推进土地兼并和资产集中。
另外还可把信用证衍生工具引入农村,即有当地富裕农民卖担保。要贷款的人买担保。
不要怕内地金融发展起来,会影响沿海大城市的发展,沿海之所以发展快,是因为沿海与外国交流方便,那是以外国为中心的发展,现在要扩大内需,重心逐步转到国内,在内地建立金融中心,成本最低。所以不必过多担心沿海的衰退,沿海工作重心应由制造业转为高科技行业,将制造业向内地迁移,使劳动力回流,也是间接减轻火车运输压力,和打工者背井离乡的无奈。扩大内需,首先得建立内地市场,工厂金融内移,同时也可增加内地人的收入,那才是真正扩大内需。否则只想向内地输送商品,而不带来资本。扩大内需可就是真正的口号了。就好像富人向穷光蛋赚钱的口号
为了降低成本,农村中小银行接触人少,本土化知根知底,有些小额贷款,手续可简化,尽一切可能精简流程,精简部门,精简成员。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为了降低风险,一是要加强监督,监控中小银行运作。还要防止人为因素影响,即中小银行老板不得在当地开办企业,且不得贷款给其亲戚,就是采用回避制度,因监控有限,所以不得不采用非常措施。
新农村建设为什么效果不佳,我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单纯的给农民盖楼房,新农村没有一定规模是没法引入金融等造血工具的,也没有改变他们的职业。我的理念是建小型城市,以中型银行为中心,将附近工厂的移到当地,新进的工厂和企业安置在附近,将沿海的一些工厂也逐步迁移到内地,同时建立配套设施,建立行政单位,定位要是县级规格,所有部门可不全部一次进来,但一定要做好规划,为日后发展铺好道路。然后是建立居民区,医院,学校。给予农民一定的优惠住房,待其生活稳定后,由其自然迁入。当然所有一切都要做好规划。当一切步入正轨后,特殊政策就可废除,让其真正融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