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还需国内两三代人的努力 不过,林毅夫又认为诺奖还不是他这一代中国经济学家能够获得的荣誉。“这个奖项还需要中国下一代或两代学者的努力,我最关心的也不是能得这个奖,而是能亲身参与中国的经济进程。”
“没有一位经济学家能说服另一位经济学家。”在林毅夫看来,要争取诺奖首先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学者。
据了解,在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中,瑞士皇家学会都会先邀请1500位世界知名经济学家撰写推荐信,但是这些学者大多数都会推荐自己或者自己的学生。“因此,中国的经济学家要想获得诺奖,首先要争取在这1500人中占得接近200人的席位,这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林毅夫说。
30年后世界经济学大师出在中国
能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还与研究的经济现象紧密相关。林毅夫认为,“能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在于理论背后有多么复杂的逻辑,而在于理论解释的现象有多么重要。”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上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多出自英国;30年代以后则转向美国。
在林毅夫看来,平均每年超过8%的gdp增速已经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中国,而这种状态还将持续30年,因此,30年后世界经济学大师一定会在中国出现。“当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中国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只有中国的经济学家才能讲清楚中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