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88 1
2006-06-16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编辑:

您好!这篇文章是我对近来贵刊的一系列关于房地产市场的争论,表达的一些个人看法。

房价是经济学里一个相当微观的话题。但是,从这个微观的话题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三个并不“微观”的制度性根源。正是这三个制度性根源,使房地产无辜地背负了不该由它背负的政治义务,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


一、贫富悬殊

许多人习惯将房价飙升归咎于开发商的炒作,这完全不是事实。当一个社会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就出现了多数人买不起房,而少数人钱多得花不完,随手买几套房子来投资的情况。他们的人数或许不多,但是口袋里的钱很多,多得连贷款都不需要,房价自然“钱涨船高”。

房地产商作为商人,不顾“80%的人民”,去追逐“80%的财富”,以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在尽商人的天职。真正需要我们反思的是这一现象的源头:造成目前贫富悬殊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原因都是合理的吗?

合理的原因,比如人与人的能力有别,运气有别,我对此坦然不论。不合理的原因至少有这么几个:垄断,腐败,公共服务(比如农村义务教育)的缺位,社会保障的歧视(表现为户口制度),侵犯弱势群体的私有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

有人说:“物质的贫富分化,根源于权利的贫富分化”。上述问题,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法制问题,人权问题。它们既违反了经济规律,又违反了公认道德,是“效率”与“公平”共同的敌人。只有通过政治改革,尤其是司法改革,才能解决这些由来已久的“经济问题”。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是唇齿相依的。

二、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增加了一条修正案:“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向贫困群体提供廉租房,就是社会保障内容之一。2005年中国政府在廉租房的投入为62亿。假设贫困群体占社会总人口的10%,他们人均只得到了4元/月的廉租房补贴,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中国去年的财政收入为30000亿人民币,其中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为5500亿人民币。和前两个数字相比,62亿实在是九牛一毛。与其说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提供适量的廉租房,不如说他们没有积极性这么做。中国的地方官员平均每3-5年就要被上级调任一次。“成绩单”的主要内容是GDP增长率。这种“对上负责”的考核机制,使政绩偏离了民意。这是官员们怠于提供廉租房的根本原因。

解决的办法是,要么在“对上负责”的成绩单里加入量化的廉租房考核指标,要么干脆将“对上负责”的考核机制改为“对下负责”的选票政治。后者的效果更优,不过难度也更大。

三、土地公有制

在我看来,土地公有制是房价高涨的主要原因。如果土地市场的供应者形成竞争,地价高涨会引来私人抛售土地,地价就会回落。但是,当政府垄断了土地供应,地价越涨,政府越能从中牟利,越惜售。价格这个“无形的手”,在垄断者面前无法发挥作用。这是土地公有制带来的第一个后果。

目前的征地方式是“先征用,后补偿”。也就是政府低抢高卖,从中剥削农民。这造成了两个后果:1. 农民得到的补偿价值远远低于土地的价值,他们没有足够的原始资本改行做其他工作。2. 即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希望继续务农,他们也得不到土地。因为“土地公有制”不允许他们向别人购买土地。

在这种体制下,失地农民阶层很可能走投无路,威胁到社会稳定。原因倒不是他们失去了土地,而是在于失去土地后得不到市价补偿。中央政府很清楚这种征地方式会对于社会稳定带来威胁。但是,他们的对策并不是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征地方式(比如通过土地私有化来保障农民的喊价权益),而是通过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每年对耕地的占用量,尽量减缓这一过程的冲击。

这就造成了土地公有制带来的第二个后果:即使地方政府希望大幅度扩大土地供应,中央政府(国土资源部)也不允许他们这么做,怕由于征地威胁到社会稳定。

房子只能建在地上,地由政府垄断,而土地公有制又制约了政府供应土地的积极性。就凭这一点,房价也不可能不涨。

“国六条”及其细则

结合上边三个制度性根源,我想评价一下“国六条”及其细则。这一系列措施,有比过去进步的地方,比如要求地方政府增加土地供应,增加廉租房的供应,虽然规定得很不具体,没有一个具体数字。

“国六条”及其细则里还有一些干预市场经济行为的规定,比如强制规定商品房面积,在我看来都是指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要么效果有限,要么代价高昂。

最后我说说对薛兆丰先生的“炒房无罪论”的看法。目前,由于土地的供应被政府垄断,中国大陆的“商品房”不完全是“商品”。“炒房”这种无可厚非的市场经济行为,在这种人为造成的紧缺环境下,背上了原罪。在当前的体制下,限制“炒房”或许有其相对意义上的“朦胧”的正当性。

但是,更应强调的是,当前几乎所有经济领域改革的失败,其背后的根源都是制度性的。就房地产领域而言,只有正视上文中的三条制度性缺陷,还“商品房”其本来面目,才是实现多盈的最终出路。

北京读者:Richard Wa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6-17 21:42:00
中国房价始终很高就是,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勾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