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对此,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此次加息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延续,意在挤压资产泡沫,同时也是在CPI连续走高的背景下释放的一种政策信号,旨在通过收紧流动性来抑制通货膨胀。如果央行此次加息,果真是为了挤压资产泡沫和抑制通货膨胀,那么单一的货币政策能解决问题吗?利多还是弊大,福兮祸兮?
加息能否挤压出资产泡沫,要看推高资产价格的原因和资金来源。就房地产市场而言,虽然地产商对银行贷款有极强的依耐性,但房价如此快速上涨,往往是因为一部分以自有资金囤积房屋的投机者在推波助澜。
我国的房价上涨,决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短时期内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阶段性资产泡沫。事实上,它是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不完善和国民财富分配不合理的集中体现和直接产物。近年来,我国贫富两极分化日益突出,一部分人和少数利益集团掌握了绝大多数国民财富,在当前不够完善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土地财政”和“GDP情结”使得房地产业异常发达,而我国人口众多,土地和房屋相对属于稀缺资源,居民对房屋的需要广泛存在,随着收入的增加,这种需要将逐步转化为需求,于是房地产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商业投机炒作的对象。
我国的房地产泡沫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当前房价远远超出大多数居民的购买力,从而使市场陷于僵持。导致这种僵持的原因,在于房屋持有者和购买者之间由于贫富差距而产生的不同价格认知。因此,要想打破这种僵持,只有增加房屋投机者持有房屋的成本,或者提升房屋购买者的购买力。加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地产商和房屋购买者的贷款成本,使整个地产行业有所降温,从而抑制房屋供给和需求,但对降低房价却无济于事,这是因为多数房屋投机者的资金来源并非银行贷款。当然,也许在资产价格上升的预期下,存款搬家的可能性较大,加息虽然无法降低房价,却有利于稳定存款,抑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可问题是,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真能有效稳定存款吗?我看未必。利息相当于货币的价格,加息意味着货币涨价。货币价格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存款意愿和降低贷款意愿。然而,当前贷款的成本或存款的收益相比于房地产行业的暴利,不过杯水车薪罢了,又怎么能满足地产投机客的胃口呢?可见,要想通过加息来挤压房地产泡沫,显然不太现实。
同样,加息能否抑制通货膨胀,也要看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和资金来源。今年以来,我国CPI连续走高,9月份 CPI同比上涨3.6%,走到了政策调控的边缘,货币当局担心物价一路攀升愈演愈烈,因而抑制通胀成了此次加息的主要目的。然而,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是农副产品、食品价格上涨,而原因也并非货币总供给过大。自然灾害导致供应减少,是此轮农副产品、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橡胶为例,云南是我国天然橡胶主产区之一,但今年遭遇严重干旱,橡胶因此大幅减产,西双版纳部分开割的农场产量不足正常年份的1/3。由于产量减少,我国市场一直处于缺胶状态。境外热情流入期货市场,是此轮物价上涨的另一诱因。美元疲弱导致国际投资者从国债投资转向期货投资,从而使得国际农产品涨价压力逐步传导至我国。
信贷泛滥固然会导致通货膨胀,但如果不是降息把通胀放出牢笼,那加息又怎么可能把通胀送回牢笼呢?高利率虽然有助于抑制高通胀预期转化为恶性通胀的几率,但却不能根除通胀压力。通胀的根源是货币总供给过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从源头上下功夫,调节央行与金融机构的关系而不只是调节金融机构与客户的关系。更何况,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既然在于供求关系而非货币总供给,那么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要想物价回归正常水平,关键还得靠增加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