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foxzc 发表于 2010-11-10 10:20 
作为经济学流派的重要一支,为何马经一直没有引入计量经济学,来进行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和检验各种假定(assumptions)。如果说马克思当年计量经济学还没有诞生的话,那后来,尤其是二战以后,那么多阐述、研究和发展马经的中国经济学家,为何不用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工具呢?
最关键的是,计量经济学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色彩,完全中立的,独立于任何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任何国家都完全可以说,自己研究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计量经济学。尤其是,集中型经济(centralized economy),制定计划时不需要用计量模型吗?
此外,马经为何不引入数理经济学来发展自己?比如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与收入等,都是需要微积分(Calculus)甚至多期的动态规划(multiperiod dynamic programming)进行连续计算的。
恳请达人赐教。
附:经猫爪指点,本问题,应改为:为何我国的马经研究很少用到计量研究方法?
因为后面的讨论虽然热烈,但有些空泛,甚至离题。我说个具体的问题吧:
80年代初,傻子瓜子的老板年广九雇工超过100人。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七上八下”是一条铁定的界线,即雇工超过8人,就是开始“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从“小业主”变身为“资本家”,算剥削。
这里有个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数字8” 从文字表述看,它应该是个临界统计量(critical value),请哪位达人解释一下,这个是8是10不要紧,关键是,它是怎么得来的?通过实证和计算吗?
马经是用来研究资本主义,而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原子是价值,马克思可不认为价值代表的是具体财富,而认为价值代表的是对人的劳动(行为)的一种支配关系,即价值是一种劳动。
如果说价值、资本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那么很不幸,虽然我们不愿说出口,那就是说每个人都生活在政治经济学。
因为它的基础就是支配上的人关,加上数字计量,只不过是这种支配关系的总和,那么不可能不带有意识形态。
所谓价值增长,说白了就是流通雇佣增长,在马克思的逻辑推论和古典经济学的逻辑推论中,所谓的生产总值GDP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价值量代表的是一种支配关系的总和,如现实的这种所谓的GDP,实际名义应该叫做“流通的雇佣劳动关系总和”。
要搞清楚古典经济学(包括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即现在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的变量,实际上不是一回事,新古典实际上混淆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
正如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描述的均衡是一种社会支配关系的均衡,可不是瓦尔拉斯最优配置资源的均衡——即生产能力与个人选择的均衡。
正如利润、剩余价值代表的是剩余劳动的货币支配方式,并不是具体的剩余财富,如果说剩余价值是具体的剩余财富,那么马克思的剥削逻辑就是错的,但不幸利润没有具体的实物形使和找不到具体的使用价值,代表的是一种抽像的支配关系。
说经济增长百分几,实际上都是假的,多数人包括大量左右派的经济学家都对所谓的经济增长深信不移,这实际上并不是财富财富增长,而是一种社会支配关系增长。如这百分之几,代表的是妓女的屁股,还是大飞机,还是什么?异质的物是不可能相加总在一起的,更何况十年前的消费品有可能和现在大不一样,物价计量只不过是一种数字游戏,根本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价值量(钱)压根就不是兑现的具体的财富,而是兑现的一种抽像的劳动,它代表的是一种支配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并不是新古典理论中人与物的关系,新古典从人与物的配置资源的逻辑来说并没有错,只是它混淆了市场经济或者说资本主义的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