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继续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都处在后危机时期。如果说去年是最困难的一年,那么今年是最复杂的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在这最关键的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内资和外资、投资和消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也要解决好单体经济如何向多位经济转变等问题,从而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向前发展。
对于国有经济而言,还要继续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将国有资本更加集中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我们应当淡化“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的问题,应该强调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优进劣出、强进弱出。对于规模经济的大企业,要优进弱退;而对于适宜于中小企业经营的行业,应该是强进大退。这样,大中小企业、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共同的市场上开展竞争,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传谌:国有经济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国有经济的发展饱受争议,甚至出现了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无法相容的观点。不可否认,国有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但经过30年的改革与调整,国有经济已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要的是,面对外部环境的冲击,国有经济对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始终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国有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必须认清不足。总结60年的发展和改革经验,今后的国有经济发展应做到:一、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二、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三、鼓励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与其他所有制形式平等竞争,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四、加快组建和培育国有企业的集团军,在国际竞争中协调作战;五、强调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即全民所有制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基础;六、不要人为限制国有经济规模;七、下大力气治理国有经济领域的腐败,制止国有资产流失。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国有企业在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中应发挥带头作用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大多是基础行业、支柱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排头兵产业,也是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在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带头作用。
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应如何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带头作用呢?第一,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二,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第四,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第五,更加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科学发展,破解水电开发难题
从三峡工程2003年以来综合效益的发挥以及今年在防洪中所显现的巨大作用来看,三峡工程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但与它巨大的正面生态和经济功能相比,总体来讲,还是利大于弊的。完全可以说,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民生工程、一个生态工程。
不过,作为一个水电开发企业仍然面临着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发水电这一难题,而最为集中的则是生态和移民问题。要解决生态问题相对容易做到,因为水电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清洁能源,尽管开发本身可能会带来一些生态的相关问题,但是总体上看,它对于解决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难题或者顽症是有巨大贡献的;而移民问题现在面临的难度大一些,但并非不可以解决,因为一旦引入碳税,清洁能源相对煤电的价值优势会更加凸显,而如果给予水电合理的价格,用增加的价值完全可以解决移民搬迁补偿和后期扶持的安稳问题。
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从微观治理结构看央企发展
说到央企,社会上有不少的说法,认为央企有垄断,央企现在在“国进民退”。实际上,看看央企这些年的变化,作为一个央企的参与者,我个人感觉到,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央企这些年通过改制和改革,本身在进步,在管理和治理层面先进了。
像中国建材在过去的几年里,每一年都取得了A级的业绩,从一个央企的微观治理和管理的角度上看,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有这么几点:第一,要有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第二,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和发展模式;第三,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机制;第四,要有一套管控的模式;第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追求绿色成长。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分配关系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从长远来看,为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推进我国国有经济的布局和调整,必须从优化我国的分配关系、遵循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化选择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第一,通过优化分配关系,推动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需要增加一定的负债和福利,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银行要通过不断地增加中间业务和服务,更多地为企业服务;企业自身应通过低负债、高工资薪酬,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大创新能力。
第二,从国家战略引导和规范央企布局和调整。国家必须控制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第三,制定优胜劣汰的机制,实现企业的有序调整。要赋予企业公平的市场选择权,所有企业都一样,包括民营企业要更多赋予他们的选择权利,尽可能地减少人为限制,让他们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顾问郑海航:国有企业改革要完善制衡机制
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客观存在着两类主体群:一类是内部主体群,包括决策者、劳动者和管理者;另一类是外部主体群,包括股东、**、国资委和监事会。这两类主体群是有共同目标的,都希望把企业做大。但不一样的是,内部人的利益倾向往往是利益内倾,外部人的利益倾向往往是利益外倾。要实现这两者的平衡,既要防止内部人控制,又要防止不是企业经营人的控制。因此,建立和完善一种制衡机制,就可实现两大利益人的双赢。
那么,第一个制衡就是外部独立董事的制衡,从董事会这个层面上初步实现两种力量的平衡;第二个制衡是董事会对总经理的制衡,董事会决策,总经理执行,既保证了董事会决策的积极性、科学性、战略性和防范风险性,又保证了总经理集中处置的高效性和发挥经营才干的主动性;第三个制衡是监事会的制衡,这种制衡的关键是监督者是否独立和有权威。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论坛
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牢记使命,深化定位,联合委办,服务企业
国资委成立后,首先的定位是一个代表国家和地方**履行出资人职能的机构。对上海而言,国资委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政企关系,而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国资委是企业的股东和出资人代表。
上海市对国资委的定位有一个十六字方针,那就是“牢记使命、深化定位、联合委办、服务企业”。国资委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要以一个出资人的身份、一个股东的身份去思考,如果这个决定不是
法律框架下的股东职责,那么国资委就会放下这个问题,或配合其他**部门执行。国资委的最终目标是作为一个股东或者出资人如何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这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增加研发投入,既是长远发展目标又是责任和义务
国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大技术创新,但由于技术创新既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又是一笔高投入,因此,对于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如果要完成当期的一些盈利指标,投入和产出还真的要算一笔平衡账。不过,对于中国恒天集团而言,之所以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创新,主要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行业所处竞争环境的内在要求。企业在所处行业里若要保持一定的
竞争优势,就必须遵循行业的竞争规则,而在研发上没有一定比例的高投入则无法实现中国恒天集团在纺机领域保持中国第一、冲击世界第一的目标。
第二,整个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从发展的角度看,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不仅要考虑当期更要考虑长远的发展目标,而且需要在研发上有一些新的举措、有一些创新的思维。
第三,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们这一代的企业领导者,眼界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要把眼光放得更高,围绕着整个国家的经济转型和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在公司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加大研发投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企业发展理念决定公司重大决策
国资委2008年开始搞董事会试点,在董事会试点制度的初期,确有很多问题搞不清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原来的总经理和党委书记两人变成了现在的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总经理三人,而这个关系到底如何划分,应该说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界线。
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确有一些问题搞不清楚,但经过不长时间的努力,国机集团的内部对这一问题有了较好的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一个企业的发展理念到底是什么?如果说企业的发展理念是追求快,这样的话就会追求利益,而如果大家都往企业的这个发展方向考虑,那么无论是对董事长、党委书记还是总经理来讲,都不会计较。当然,可能还是有人的因素在里面起着较大作用,如果在这方面有所保障的话会更好些。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传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是生产方式的转变
现在通常讲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碳向低碳转变、外需向内需转变,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根本性的技术革命。
经济高速发展遇到的瓶颈就是资源因素,所以在生产方式转变上一定要以利用可再生能源为主,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还有新材料等国家出台的新兴产业。转变是非常漫长的,是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改革,因此,作为占中国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而言,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最大的责任就是要带头开发,利用非再生资源的技术,占领新的技术制高点。此外,在这方面,我们和世界其他国家几乎是同时起步的,可以助推我国的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稳定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是防止通货膨胀的根本
从今年前三季度CPI的结构变化来看,在八大类商品中,有三类是下降的:一是交通工具,二是家庭设备服务和家用电器,三是衣着。而上涨最高的是食品,其次是居住。如果把食品和居住加在一起,它们对现在通货膨胀助推的贡献达到了90%!因此,就今年第四季度而言,只要盯住食品和居住的价格就能抑制CPI快速上涨。
我们国家的粮食是两大块,夏粮和秋粮。虽然今年是春寒、夏涝,但好在秋粮的主产地灾情不重,再加上农民加快高产节奏,应当讲,秋粮的丰收能够为我们整个粮食价格的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居住而言,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因此,对抑制居住价格的上涨也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