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年青教师的贴子,发表一下看法:
(1)个人感觉 上课并不是那么难,只要你从事的教学岗位与所专业对口就行,总能策出一些东西的。关键是很多一般院校现在不给老师岗位津贴,完全靠拿课酬来生存,这样开课就挺多的了,我原来读大学晚上是不会上课的,但现在高校学生从早上上到晚上,中间有时根本没停过,上这么课有什么用呢,能消化吸收得了吗?长久搞下来,人都上成傻子了。一个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本科阶段学好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主干专业课就不错了,根本就不用开那么专业课,这些都可以等到他们有机会读研的时候进入研究领域才设。我所在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只要是后面带“经济”两字的,就全给上。
(2)拿不到科研项目,确实是的,但发文章目前感觉还不是那么太困难,只要写文章用的方法工具新,一般情况下还是有蛮 大概率发CSSCI的。关键是没钱。没课题怎么办,一些会写论文的博士就会到外面接官老爷、商老爷们的博士论文来写,十万左右一篇,两三个人联合,只能通过这样手段来谋材,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一些学校的年青博士老师一年可发3篇左右CSSCI,但却很难申请到课题,反而是一些水平次得要命,仅仅是不知名学校的硕士学历的老师凭着关系反而拿得到省里面的课题(国家的肯定还是拿不到),而他们根本 就不是做科研的,发一篇最低档次的CSSCI都困难得要死。
(3)所以说,自从1989年之后中国不再拥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学术环境了,仅仅是宣传利用维稳的工具。高校要发展,青年人要解放,就必须私有化。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教育与经济学教育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616262
我不太赞成上面的某些观点:“反而是一些水平次得要命,仅仅是不知名学校的硕士学历的老师凭着关系反而拿得到省里面的课题(国家的肯定还是拿不到),而他们根本 就不是做科研的,发一篇最低档次的CSSCI都困难得要死。”其实每个时代培养的人是不同的,就拿8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来说,当时的高考录取率是1%,真可谓百里挑一,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他们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20多年,他们有很深的教学功底、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硕士或博士文凭就一定比现在的博士差。只是在研究工具的应用上也许他们不如现在这一代年轻人用的得心应手,反观现在的一些杂志太过强调模型,实际并非好事,学术研究本就该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