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未来五年,中国金融的发展面临一个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毫不讳言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巨大担忧。他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未雨绸缪,防范国内金融风险。
    一些态度较为乐观的人士,则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始人表示,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的发展速度会有所放缓,但增长态势不会改变,这种状况至少会持续至2030年。
    如何从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和全球经济大变革中寻求机会,重塑中国金融体系,是对前五年金融改革的深化,更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要求。
    “未来的金融改革已经不同往昔。”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中国金融改革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点”突破,而将呈现整体推进、渐进式的演变格局。“就是天天改进,每天一小步,小步快跑”。    
    担忧与期待
    王建预计,未来两到三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极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然后又从金融传导回经济。
    他认为,从国际看,2008年爆发的危机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过去。具体表现为,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形成的数额庞大的有毒资产没有得到处理,美国的经济情况事实上并未得到根本性好转。2010年10月中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出于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各项政策目标,在条件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可能有必要为了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稳定就业,采取第二次量化宽松的政策。
    如果政策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一种符合逻辑的预测是,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塌缩,这必然引起世界经济的塌缩,从而带来中国外部需求的再次萎缩,这意味着长期以来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有所转变。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主要是依靠10万亿的信贷投放和4万亿的**投资,把中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下滑风险中拉了回来。在10万亿的信贷投放中,地方**融资平台拿走的就超过7万亿。“项目是有延续性的,第二年就是8万亿,明年可能还会维持在这一水平。”王建做了一个估算,2009、2010、2011三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大概在84万亿,比2003到2008年这6年投资的总和还要多30%,其中有一半是贷款,也就是说贷款规模将超过40万亿。
    “未来其中很可能产生5万亿以上的银行不良债权,这必然把银行资本金冲得一塌糊涂。”王建表示,如果在所有项目当中有10%是坏账,则需要耗费银行8万亿的资本金,这几乎等于中国所有银行的自有资本的总和。“我们要考虑到国际国内的态势,这两方面都有可能朝着坏的方向发展”。
    而持乐观态度的专家则认为,中国国内的生产力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平均生产能力没有与国际水平持平之前,国内的制造业还是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和发展空间,可以成为支撑中国经济上涨的原动力。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势,站在金融大变革的新起点上,对于中国金融下一个五年的表现,人们有担忧,但更多的是期待。
    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勾勒了中国金融领域未来五年的布局。 逆周期管理
    《建议》中提出,未来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逆周期监管,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被提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金融监管以防范单个金融机构风险为主要目标,缺乏对金融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给予足够的关注,存在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监管不足、缺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组织体系、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有不同监管规则等问题。
    “尤其是很多的金融监管政策和工具,例如外部的信用评级、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等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加大了经济的波动。”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表示,在危机之后,国际社会经过反思和教训总结之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被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其中逆周期的调节是重要内容之一。
    央行《2010金融稳定报告》指出,按照G20的要求,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和其他的标准制定机构正在研究建立逆风向的调节机制,主要内容是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制度和动态损失准备制度,增强金融体系的损失吸收能力。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也在积极着手建立相应的周期评估体系。该人士说,对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建立系统的评估体系,以后有可能定期发布风险调节的景气指数,也就是逆周期指数,并以此作为对金融机构采取监管措施的参考。
    他还表示,信贷波动是银行体系顺周期的主要表现,应该建立与新增贷款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
    银监会在2010年已开始着手建立系统的逆周期指标。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10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指出,要稳步而深入地推进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制度建设。要严守底线,着力做好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四项监管工具的发展建设工作。
    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指出,信贷的“逆周期”监管,主要是防止整个银行信贷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多投、经济下滑的时候收缩,避免加大经济的波动。逆周期监管的目的在于熨平经济波动的曲线,根本上就是控制信贷投放,有序调节。
    金融监管协调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认识到了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防止系统风险发生。”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永民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金融监管协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是完全联动的,但金融的监管往往是割裂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就容易产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已经成立了由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人组成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并于2010年10月1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该委员会是在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多德的倡导下成立的,其主要目的和职责在于负责识别、监测和处置大型复杂金融机构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欧盟方面也传出消息,将成立一个欧洲系统性风险监管理事会。
    目前,中国在分业经营的格局之下,实行分业监管。央行研究局一位人士介绍说,不同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一直存在,主要形式为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表现为,由分管金融的高层领导牵头,召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人民银行的负责人,一起探讨金融系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另外,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定期会商的制度,主要是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大的判断。同时,一行三会之间也建立起了信息共享的机制。
    但市场普遍认为,金融监管协调还应进一步加强。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指出,分业管理的架构不如统一监管的协调性强。金融市场中混业趋势的加强,肯定会对一行三会之间加强交流和协商提出更高的要求。
    刘永民表示,虽然国家宏观决策部门之间定期开会,交流机制已经建立,但是实施统一协调的力度仍不够。
    在危机之后,美联储的监管权限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各国央行的职能也在提升。刘永民建议,未来需要在两方面改进:一是增加一行三会、发改委、财政部之间联席会议频度;二是在一行三会的交流制度中,提升人民银行监管系统性风险方面的权限。人民银行本身就有一个金融稳定局,其具体职能就应定为于金融监管协调。将来,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要加大,工作内容要加重,进一步提升其宏观审慎监管、金融协调监管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