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学术,大家往往会联想到阳春白雪,似乎学术是远离现实生活的遥远的东西,更有甚者,学术居然也成为了谋生的工具,更多是谋生之学,而非学以致用的学,而我认为中国的学生通过学了将近25年的学术,最后步入社会,如果自己所学的知识一无所用的话,岂不是很悲哀?
其实并不是我们学习的知识无用,而是当前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侧重应试教育,而忽略掉了学术原本的灵魂与兴趣,没有了激情和想象力的学术注定是苍白无力的。现在很多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编辑、整合资料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已然成为一种风尚,殊不知这样的编辑和整合对于知识的创新并无多大的益处。知识性的东西对于互联网高涨的时代已不再是稀缺元素,而独立思考则是人脑区别于电脑最具备创新性的东西。我们很多学生在发文章的过程中就有很多浮躁的心态,喜欢发表高级别的期刊杂志,当然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将目光盯在杂志的级别而不是文章的质量是不是本末倒置呢?我觉得一片原创性的文章要远远高于一篇高级别杂志上的“其他权威观点的变形” ,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发展,其必然需要观点的深度探讨,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学术体系能够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比如说我们对于很多经典和流行性观点表达的深思考和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就是我们自身在学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收获,而我们最大的缺陷在于我们懒得去思考,我们更多的时候在被思考。没有了思考,学术也就变得停滞和僵硬化了,很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知识的吸收,而不注重知识的产出。比如大家普遍倾向于在人大经济论坛下载资料和浏览净化帖子,可是浏览100个学术贴子的质量也未必有自己发10个帖子的收获大,因为我们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知识可以复制但是思维模式是无法复制的。尤其是对于研究生阶段以上的同学来讲,如果大脑还停留在学习知识的过程,那么可以说应试教育所能够带来的红利已进入瓶颈状态。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大量的吸取知识可以有助于你的知识储备库,但是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加以利用的话,那么充其量等于是储备了一些用不完的垃圾。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将来是要走向社会的,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来架构和运转,如果我们一点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不具备,试问我们的民族还有竞争力吗?当有思想的学者之间的对话便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方式,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有一定的时效性,而对话则是即时的观点交流。尤其是聆听大师级别人物的观点和经验,对自己会有非常大的收获和帮助。而中国的学生往往更喜欢闭门造车,关起门来仿佛学儒家经典一样,殊不知现在已是信息爆炸时代,闭门造车即使是学富五车,但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阿!经济学尤其是应用经济学的同学,更要多多与社会接轨,而不是将所学的知识局限于应试,当你将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相结合,你会发现经济学真的是一门非常有魅力的学科,而如果你将经济学简化成几个考试题,那么等于你并不真正明白经济学的精髓和本质!即使是在考试的过程中,现在很多学生也倾向于寻找考试重点,其实如果学习有什么捷径的话,那么高考的设置也就没有必要了,很多寄希望于通过投机取巧来应对考试,殊不知这对于知识本身就不尊重,任何的学科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你根本无法将其割裂开来,比如说你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表面上看你只需背下它的定义即可,但是如果你没有理解理性人、资本主义、商品、竞争等关键词,那么你的认知只是非常肤浅的,而当你对于一个宏观的体系有更多的了解和把握,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学术素养的人,而这种学术素养绝对不可能是一两天就可以培养而成的,一个人的儒雅和气质是由内至外而散发的,这种气质除了明星演员,一般人是无法模仿的。还有很多人认为从事学术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这种说话应该这么看待。如果说你不适合搞学术,或者你对学术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么确实学术对你来说特别痛苦,相反如果学术是你的最爱,那么你从事学术研究不就是最幸福的事吗?所以说兴趣是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激情和斗志。而我们的研究生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那里,往往将自己的兴趣等同于自己的虚幻理想,比如说数理化流行时期想当个工程师,英语流行时期想当个翻译,金融流行时期想当个银行家,更多的时候这些人并没有考虑到自己适合做什么?
我想不断地思考和探讨人生中的真命题或许才是学术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一个有思想的研究生最起码对得起研究生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