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uzhenliyang 发表于 2010-11-12 21:34 
其实那天上完课后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我的理解是“421”的模式不能打破,可以变其二-----改变二元经 ...
我倒不觉得大学生不屑于做体力劳动是关键问题,也不认为扩招是主要原因。诚然,我们必须承认上述两个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但是,最基本的问题,还是分配在资本和劳动力方面的比重,以及“裁判费用”的分配格局。“中国奇迹”的创造,很大程度是投资。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繁荣,基本是投资拉动而非消费拉动。用官样文章来说,叫做重视“储蓄”轻视“消费”,或者说,我们比别人更加“重视长远利益”。因此,中国特色就是大型基建项目、大型原材料项目、房地产开发、重型机械、能源化工和汽车制造。与此同时,我们还努力打造了一批资本帝国。这些资本帝国或康采恩、或托拉斯、或卡特尔,往往是金融与实业齐飞,国内与国际一色。大型资本帝国跨行业发展,兼具政企背景,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消费全部容纳,在很多关键性行业几乎是垄断和寡头垄断的角色。而这些行业,往往都是原材料、能源、地产、金融等“国民经济命脉行业”。于是,官方背景的大黑们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定价权,起码在国内还是气焰滔滔的状态;民间背景的大黑们无法和官方背景的大黑们争食吃,不得不在原料和能源涨价的环境下步履维艰,那么他们只能压榨小黑以求生存。加之中国缺乏真正意义的工会组织,小黑们是不可能联合起来的,因此中国的小黑也就更加悲剧。而这一切的根源则是这个游戏规则——劳动和资本的分配,“裁判费用”的分担以及裁判判罚的倾向性。
在美国也有白领和蓝领的问题,但是蓝领工作的高工资同样可以缓解这个矛盾。但是,中国的蓝领,有多少是美国意义的高工资?有多少生活在温饱线上?我并不想在敏感时期讨论国计民生问题,但是,我想大家都明白。所以,所谓的大学生不屑于做体力劳动完全是站不住脚的。追求西装革履不是为了光鲜,而是为了温饱。
关于教育和劳动力素质的问题,我倒是想多说几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教育素质有了长足的提高。和国外比如何如何另当后话,但是和之前比,天壤之别这个词并不过分。但是,我们过分强调纪律、遵从、模仿和继承,对于创新长期处于打压态度。学校不鼓励“刺头”学生,企业(尤其国企和ZF与事业单位)也不鼓励创新人才。而中国的结构,ZF、事业单位、国企是最好的出路和选择,这些地方也必然聚集了更多第一流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学到的更多的是如何搞办公室文化,如何以公肥私,如何拉帮结派,如何巴结领导。这种学校期间讲遵守纪律,工作期间强调等级关系的社会本来就是不正常的。我记得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一本期刊上看到过,美国人对俄罗斯ZF培育俄罗斯硅谷表示质疑,理由之一就是制度问题。没有创新、创业、尊重创造的社会体制及相关扶持制度,谈什么中国创造完全就是自欺其人。而且,这根本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领导的问题。领导没有办法创造合理的制度,那么大家的聪明才智只能用在“中国式关系”中去。博弈论没有错,而先动的ZF本身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也没权利埋怨什么。
而大学生待业越来越多无非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好脑子不如好老子。一个好爹等于一切。李刚李阳李双江等于成功,这已经毋庸置疑。所以,有能力没关系的人,选择美国或者选择利用现有范式玩权钱交易本来就是最有的选择。因此,读书本身没有激励,反而是个大大的冷笑话。再者,赢家通吃只能造成有权阶级无须自我提高,无权阶级不屑自我提高:都没有必要。那么,这样的模式,如何谈及提高学生素质,如何谈及提高生产技能?
大黑也好小黑也罢,如果真的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事,那么必然是彼此相安的。而狐狸呢?做一个守夜人也未尝不可。其实,无论是大ZF还是小ZF,如果没有宪政没有根本性的制约规则和红线,那么前进一步是大黑不满,后退一步是小黑生气。进亦忧退亦忧的格局,本身就是狐狸的无能,或者,仅仅是因为狐狸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