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47604 247
2010-11-12

“狐狸分蛋糕故事”的经济学探讨



    很久没在人大经济论坛上发贴子了,偶有论坛的朋友还跟我打个招呼,问我是否还在论坛,我说“在,但没心情发帖”。最近一直挺忙,一周二十几节的课加上一些事务性工作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人活着只要有些追求就有压力存在,这样挺好。前些天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讲到了弹性、税收转嫁、消费者剩余等内容,站在讲台上就突然想到些什么,然后推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今天有兴致就把它写下来吧,作为一缕思绪让它飘在人大经济论坛上让大家也嗅嗅,看看是否能得到各位坛友的认同。


    从何说起呢?课堂之上,我讲述着需求和供给弹性这一节,谈到末尾引入税收转嫁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突然发现这些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其实倒可以简单地解释中国当下很多宏观的经济问题。比如为什么房价高企?为什么外国的普通商品到中国会成为奢侈品?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工资低而且难以就业?为什么当前中国的消费无法拉动?为什么物价不断上涨好像没有停止的迹象?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型?…….我尝试着把这些理出个逻辑。


    首先来分享一下“狐狸分蛋糕”的故事。


    熊妈妈有两只笨狗熊,一只叫大黑,一只叫小黑。有一天,兄弟两个在土地上捡到一块蛋糕,它们决定把蛋糕分成两半吃掉。这时候,被狐狸发现了,它眼珠一转,想到了一个诀窍。


    狐狸走过来说:“为了表示公平,让我来给你们分”。说完就把蛋糕分开了。狐狸故意把蛋糕一半多一半少,说:怎么样?


大黑说:不干,不干,他的一半多!狐狸把多的一半咬了一大口,小黑说:不行,不行,他的一半又多了 狐狸又把多的一半咬了一大口,就这样狐狸左一口,右一口,很快就把蛋糕吃完了。


    两只笨狗熊到最后都不明白蛋糕怎么会跑到狐狸的肚子里呢?


    中国市场经济这块“蛋糕”是被生产者“大黑s”(s代表复数)和消费者“小黑s”共同做大的,而**“狐狸”是这个市场经济的监护人,难免要收取一些保护费也就是“收税”。“大黑s”从事于生产,“小黑s”主导着消费,他们靠在市场上买卖商品而各得所需。“大黑s”在出售产品后获得“生产者剩余”,“小黑s”在购买商品后获得“消费者剩余”,这两种剩余共同构成了“社会总剩余”——蛋糕。而“狐狸”作为监护者的形象出现,会在“大黑s”和“小黑s”身上通过“抽税”的方式获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


    注意: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故事还在继续,聪明的“狐狸”将收到的“蛋糕”大部分回赠给成长中嗷嗷待哺的“大黑s”和“小黑s”,这样可以让“蛋糕”不断做大。当然愚蠢的“狐狸”会将收到的“蛋糕”都吃掉,然后继续榨取大黑和小黑的“蛋糕”,当然这样下去或许不具有“可持续性”。(当然用节育的方式,让大黑和小黑们积累的蛋糕,不断积聚可以延缓这一模式的崩溃,这是后话)在“狐狸”分走了“生产者剩余”的同时,“大黑s”会觉得生产成本上升而减少生产;在“狐狸”分走了“消费者剩余”的同时,“小黑s”会觉得可支配收入下降而减少消费;生产和消费的下降导致市场上“买卖”量的减少,而“买卖”是“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蛋糕”的生产会因为“狐狸”的分享而相应减少,经济学里把这种情况称为“无谓损失”。所以即便是聪明的“狐狸”在“大黑s”和“小黑s”之间收税的时候也有个度的问题,因为它一样会带来“蛋糕”的相对减少。


    故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接下来就要引入 “税收转嫁”这一概念了。“税赋归宿取决于供求均衡时税收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更一般的说,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如果需求相对于供给缺乏弹性,税收向前转嫁于消费者;如果供给相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税收向后转嫁于生产者。”


    “大黑s”和“小黑s”经常会因为“蛋糕”谁分的少,谁分的多而发生纠纷。“大黑s”总是凭借它硕大的身躯欺负着“小黑s”,要抢占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剩余”。正义的“狐狸”经常扮演“裁判”的角色,张开大嘴,帮他们把不平衡的“蛋糕”吃掉。(对奢侈品克扣很高的消费税,不见得有利于社会;对房产开征各种税,也不见得有利于普通购房者)税收加在“大黑s”还是“小黑s”身上,最终由谁负担,不取决于税的种类和名目,而是取决于“大黑s”和“小黑s”的势力对比,这种势力对比反映在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上。如果需求相对供给缺乏弹性,那么更多的税将由“小黑s”担负;反之,更多则由“大黑s”承担。


    故事发展到这个地方,需要比较作为生产者的“大黑s”和消费者的“小黑s”的市场势力大小。由于“小黑s”熊数众多、松散不容易聚集,并且市场不允许“小黑s”拉帮结派,所以他们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需求弹性普遍性缺乏;而反观“大黑s”相比之下熊数较少、集聚性强且可形成行业协会等组织,有着较强的叫价能力,供给弹性相对富有。在这一不争的事实面前,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小黑s”经常性叫喊不公平,却又无可奈何,喊得太凶了,“狐狸”就来分蛋糕,而从“大黑s”那里咬去的蛋糕,会因为需求弹性的匮乏而转嫁到“小黑s”身上,于是乎“小黑s”最终也学乖了,只是偶尔哼哼唧唧,但绝不敢大声叫嚷。


    “大黑s”作为生产者,他们需要购入生产要素,从而组织生产,但除了劳动力以外的要素大多控制在“狐狸”之手。生产要素市场上,对于要素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也是一如产品市场的情况。要素这一派生需求相对于要素的供给同样缺乏弹性,也所以除了劳动力以外的要素价格有不断上涨的趋势。(“大黑s”可将因要素价格上涨的成本在产品市场部分转嫁于“小黑s”)当然劳动力要素是由“小黑s”提供的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小黑s”劳动力供给过多,又不能集聚而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加上消费品价格上涨,“小黑s”只有提供更多的劳动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去弥补消费品价格上涨,所以劳动力的价格依然便宜。


    总结一下,这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成本和税收不断向下(向“小黑s”)转嫁,而收入不断向上(向“狐狸”)转移。且这个趋势在不断自我增强,其根源在于体制性问题所带来的需求和供给弹性之对比关系。在中国当下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极端的方式展现着,差别定价和歧视性价格在各行各业中都尽其所能的铺张开来,剥夺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剩余已经成了一种业界的共识。(关于具体差别定价的夸张和**的方式,以后如有机会再做叙述)


    何以这样的恶性循环模式得以自我增强和持续?源于狐狸和熊们的生活环境和模式选择。“狐狸”和“小黑s”、“大黑s”处于一种超级稳定的二元经济的动态平衡之下。一是市场经济在“狐狸”监督之下让“小黑s”和“大黑s”生产和做大蛋糕;二是计划经济之下,由“狐狸”对蛋糕进行再分配的过程,并且两者缺一不可。只要市场经济能够不断做大蛋糕,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或者如何做这个蛋糕倒是不用过多考虑的。于是我们可以引入另一篇森林里有钱的“小白s”专注于消费,让“大黑s”组织“小黑s”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个时候“小黑s”可以少消费,而以低收入提供更多劳动力。如此一来蛋糕进一步增大,“狐狸”又可以在计划经济之下支配和再分配更多的蛋糕。(蛋糕多了会放坏掉,会贬值,狐狸倒是很少考虑,他们总是偏好蛋糕的多而不是少,蛋糕自然多多益善。)


    这个时候我们不尽要问,为什么“小黑s”如此任劳任怨,“既要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却能长期容忍下来?原因在于二元经济之下,还有一个催化剂或者杀手锏。“狐狸”游说“小黑s”,说道“小黑啊,你知道你为什么那么穷吗?因为你们这个族群太庞大了,熊多了蛋糕分得就少了。”“小黑s”听了很有道理,于是开始了“计划生育”政策,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小黑s”的熊口正以“421”的方式递减。(不知421是什么?独生子女计划)自从“421”开始以来,财富不断集中,故事里的资本原始积累得以加速,即蛋糕在不断积聚。因为熊之生来创造蛋糕,而熊之死蛋糕并未随之消失,“421”正反映了蛋糕的积聚过程。我们发现黑熊与狐狸的森林用了三十年,差不多就完成了白熊森林花上两百来年才完成的“蛋糕原始积累”过程。正因为这个“421”模式,使得“小黑s”在产品市场上彻底丧失了需求弹性,而在劳动力供给市场上丧失了供给弹性。(小黑s的后代可以给付低工资和接受高涨的物价,因为不足的将由小黑s的前辈弥补,被迫的一代小黑成了“啃老族”)简单归纳一下吧!“421”完成着蛋糕的快速集中和集聚,而二元经济和畸形的弹性结构直接导致了蛋糕的快速原始积累。(通过剥夺社会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在这里我们发现只要制度性因素不变,即二元经济和“421”模式得以持续,黑熊和狐狸的故事将以超稳定的动态均衡得以维持。怎么样才能经济转型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怎样才能终结这个局面呢?局外人的我们应该能够看清楚,绝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搞搞高科技和产业结构升级。而是,其一打破“421”模式,“422”还不够,要打破必须到“423”或“424”;其二结束二元经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总要做个选择。坛友们,还有很多故事的细节有待于开发,大家可以继续分析“狐狸分蛋糕”的细分过程;另外,你不要对号入座哦,我说的是熊跟狐狸的寓言,而不是人类的故事;提醒,切忌不要去假设你是“小黑s”,否则你将难以自拔!


    题外话:计划生育也有它的好处,“小黑s”和“大黑s”古老的关系型家族式社会将因为“421”模式的持续而逐渐消逝。未来即使有关系,也只能是父母,而绝没有七姑八姨了,因为未来的为熊父母者都是独生熊。

     

作为版主,发帖不足,在此弥补。希望坛友支持制度经济学版块,常来发发牢骚,看看帖子,一如既往支持人大经济论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12 20:01:17
呵呵,有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2 20:38:17
嗯  百忙之中来发帖。。表示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2 21:00:15
文章脉络串连各个现实实例,游刃有余,大家风范呐!!
中国难得此般经济解析类文章!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2 21:02:28
高手了 呵呵 欣赏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2 21:10:12
呵呵,有意思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制度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17808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