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狐狸分蛋糕”和“分粥”的故事,偶然间的想法~可能有些幼稚但希望为民的专家看看
记得分粥的故事中分粥人总是利己的,而狐狸也是利己的
给没看过的人提供一个实际生活应用的例子:在英国奴隶贸易时期,运输奴隶的托运者(可能是当时官员)付给运用运输船队运费,开始时是安上船人数付费,结果总是死亡率过高,很让他们都疼,结果加入对运输者的约束后,按照下船人数付费,居然一个都没死~
偶然想到的现在生活中:
我们对社会生活管理者的理解,这里面有一个概念问题,或者是我自己有一个误区,从前总是考虑把Gov~当作一个整体考虑,但是我今天忽然想到,以前看过一种说法“不管什么样制度人是最关键的”。有了这个概念,在审视上面故事的问题,我个人就产生了不同的角度。
现在的评价制度,或者说官员的升迁制度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有听说过政绩工程的词,也听说过虚报数据的词,但是产生这些的原因,我过去只是从人性的角度考量,但是如果问个问题,就知道这种现象很难避免。这些东西请问是给谁看的?大家都知道是给上级看的~
国家在下一盘大棋,我视野不足,不敢评价。但是从地方看来,从一个小县城来看,如果县长的前途是和这些政绩与数据挂钩,他自身又有能力影响报告,同时市领导也没有能力完全的全部的核实情况,那么我们只能把很大希望寄托在人性上了~并且也会对领导认识问题产生障碍~
如果我们在机制设计中添加一个环节,或者改变环节有什么结果呢?
个人想到的问题是:
1.假设这些数据不是给领导看的,而是给民众看的,那么这些东西还敢做假么?
2.请问专家们,现在许多数据,指标和规划都有一定的专业性,外行能看懂么?(当然我指完全按科学统计或者科学城市规划,科学基建投资等理论的数据和报告)或者说普通百姓能看懂么?
3.我们假设有一种体系,能让外行看懂,同时,有一种制度或机制能让一个县的百姓对其进行评分和评价
4.在上面的假设条件下,如果针对某县的数据和报告,得出的评分或评价能够反馈到市领导班子和集体中
5.我承认有许多东西是需要统筹规划的,市领导需要综合考量的,但是,如果在综合考量标准中,能够蕴含这种评分或评价对现有改革有没有积极作用呢?
6.现实生活中的某个贪污腐败案例中,涉及到的人数往往是几个或者某个领导,例如,县长想提拔,非常手段最多行贿一两个直属的市领导,请问别的市常委不被蒙蔽情况下会什么都不做么?
7.有人说统计数据是下级糊弄上级用的?请问专家们设计这些指标时考虑了县里面百姓的素质没有?现在有哪个县的百姓关心这些数据的没有?怎么通过这些关注和评估对比地方生产生活发展动态呢?
8.最终结果往往是少部分人看懂,少部分人明白~经济学有寻租空间,这算不算统计学的忽悠空间?(这个空间和指标体系或报告复杂程度成正比~)
9.我看来这个在制度上设计就不够理想么~
10.当然可能是科学理论上使普通人验证和理解产生难度,也可能是反馈机制的难度~
注:我个人不是很精通这些,也许那些东西百姓能看懂呢?反正一般报道和报告中的东西我看不懂~也可能是缺少细节吧~毕竟这些都要调研和整理~但是这些整理后的数据,请问公布后有几个能明白?具体的说,某县GDP=2亿和3亿,百姓谁知道什么概念?(我指对生活水平的认识)
以上只是偶然想到的对制度上的改进,发出来给专家们看看~有没有用我也不知道~贻笑大方就贻笑大方吧~呵呵~反正我又不懂~也没有太深思~就当个外行的思考挂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