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361 10
2010-12-18

12月5日141万余人走进国家公务员考场,“考碗”大军再创新高。之前的报名审核结果显示,他们将角逐137个招考单位的1.6万余岗位,平均考录比达到88∶1。最热职位创下了4961∶1的纪录。

国考的报名热度几乎赶上了不停上蹿的房价。2003年“国考”报名人数仅仅为8.7万,2011年报名数是当年的16倍,而社会对公务员的需求显然没有明显增加。池子还是那么大,但是上游的来水却持续暴涨,甚至形成了不可掉以轻心的洪水。因此有专家称,如果一个行业持续高烧,必然会引起社会反思和国家宏观调控。

例如有外国人力资源专家称,如今“红领”已取代“白领”,成为中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工作,“公务员热”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因为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各阶层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在一个平衡规范、保障健全、法制体系完备的社会环境里,公务员仅仅是比较稳定的职业,其实并不适合那些创业心很强的人才。

譬如哥伦布开启大航海时代,阿姆斯特朗迈开人类登上月球第一步,而在他们之前许许多多的探索者更是壮士一去不复还,至于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甚至喊出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一切显然已经超出一个“求稳”的小公务员梦想的极限。我想,这些准公务员们大部分的心态除了传统的“黄金屋、颜如玉”,那就是“找饭碗、逃饥荒、安乐窝、温柔乡”,乃至“关系网、当李刚”。大多与创新、挑战和梦想无关。

国考蜕化为考碗。每一个青年只想坐等“分蛋糕”,不期待自己有能力“做蛋糕”。一代青年失去了去创造和拼搏的勇气,中国之少年失去了锐气,又何来少年之中国?有人把这一心态推给中国历史的“官本位”思想。其实不全然。纵观历史,公务员并不一直是理想的“主旋律”。有歌云,“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80年代,到美国去,到法加去,到一切不说中国话的地方去;90年代,到海里去,到深圳去,到创业一线去;2000年代,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工厂去;2010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

当一代人的理想仅仅是“不失业”,怎么还会有“云层上的理想”?国考泡沫让我们不能不为之警惕。有老外替我们担心,“长此以往,国家崛起所必须经历的高端工业化进程将饱受铁饭碗心态不利影响。”我们也应该担心,到底是什么让公务员的饭碗成为考生们的最佳选择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18 22:44:53
哎,社会没有激情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8 22:55:17
经济结构问题 智力经济诸如设计 金融 it发展太慢了造成大量高层人才没出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8 22:56:39
这不是考生的选择,而是全体社会的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8 23:03:16
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8 23:52:23
囚徒困境,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