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42 1
2010-11-13
1月1日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7%,比9月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购进价格指数为69.9%,升幅最大,达到4.6个百分点。该指数已连续三个月升势超过60%。同时,调查企业反映,近期部分农作物和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棉花棉纱等原料市场供应紧缺,市场价格暴涨;天然胶和合成胶价格涨幅增大。特别是天然胶价格已达3万多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未来通胀预期压力将面临较大压力。
CFLP特约分析师张立群分析认为:“购进价格指数较大攀升,则意味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对未来经济走势还需密切关注,不宜过于乐观。”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PMI是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
新华网报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也表示,购进价格指数连续攀升显示通胀压力不断积蓄,一方面源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源自国内大宗商品出现结构性短缺,价格变化不容乐观,宏观政策应相机抉择。
相对CFLP专家的含蓄表述,各大国际金融机构的经济学家纷纷在此制造业PMI官方数据出台后发布研究报告,明确表示对通胀率持续高涨的预期。
一财网报道,美林美银亚太区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中国10月PMI高于此前的市场预期,显示国内需求强劲。陆挺指出,购进价格指数是生产价格指数的领先指标,而消费物价指数(CPI)主要受食品价格影响,因此他认为,购进价格指数的上升对CPI的影响在短期内相对较小,但中期看,将会出现相对高通胀,预计2011年和2012年我国的CPI均会达到3.6%。
财新网报道,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不断攀升的购进价格表明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成本压力,这样的成本压力也将对下游的消费者价格产生明显的上升压力。“由于过度的货币投放、好于预期的经济表现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上涨的压力,通胀率远未见顶。”
对于未来的宏观政策,陆挺认为,会在“宽财政紧货币”的框架下进行调控。他预计,在2011年底之前,央行将会3次加息,1年期存款利率将由现在的2.5%上调至3.25%。
而据一财网的另一篇报道,澳新银行认为,中国央行将允许人民币持续升值进程,同时该行维持年内央行再加息25个基点的预测,12月将是可能的时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13 11:48:42
谢谢楼主的发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