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价值将会以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的形式稳定地储藏于动物体内,动物的这些稳定的能量形式将为自身或其它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为自身或其它动物的价值提供来源。
三、食物能量的等价物:温饱类价值
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动物机体的内部系统不断复杂化,以不断提高应对生存环境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空间,具体表现在:提高识别食物的能力(由单因素识别向多因素识别的进化),提高消化食物的能力(由单一类型有机物消化向多样类型有机物消化的进化),提高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由无条件反射向条件反射进化,由单级条件反射向多级条件反射进化),提高获得食物的能力(力度的增长、速度的提升、方式的变化,由直接获取食物方式向间接获取食物方式的进化)。
动物要想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自己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要在较大跨度范围内适应环境要素的变化,具体要求就是,能够在较大的温度跨度、水分跨度、氧气跨度等方面生存下来。由此,给出温饱类价值的定义。
温饱类价值:就是那些用以应对环境要素变化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温饱类价值的主要形式:保温用的衣服与皮毛、解渴用的水、呼吸用的空气、御寒用的洞穴等。
“食物能量”与“温饱类价值”的关系:
1、动物可以适应环境要素的变化。当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出现失常(如温差的失常、水分的缺失、氧气的缺乏等),动物就会通过某种生理机制的调整和行为机制的变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当温度相对较低时,动物可以通过改变生理机制(冬眠方式、生长出具有较强抗寒冷的皮毛),调节行为方式(挖掘洞穴、拥挤而居)等来逐步地适应环境。又例如,当水分相对不足时,动物可以通过一定的生理机制和行为机制来进行调节,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发,增大水分的获取机会,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骆驼的血液有很强的储水能力,同时以体温变化、肾小管再吸收、粪中含水少等多种途经节水,骆驼的鼻子能闻到两公里以外的水味,如果在沙漠中断水了,只要放开骆驼,它一定向有水的方向走,它停下来,用嘴啃地,附近一定有水源。还例如,当空气相对稀少(氧气相对不足)时,动物可以改变体内的能量释放方式来逐渐适应环境。
2、环境要素的变化可以为食物能量所替代。然而,动物提高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足够的食物能量,即食物能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偿那些环境要素的变化。也就是说,生理机制的调整需要消耗食物能量,皮毛的形成与维持需要消耗食物能量,挖掘洞穴也需要消耗食物能量,制作和获取用于御寒的衣服也需要消耗食物能量,即食物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应对环境要素变化的生活资料,即温饱类价值。反过来可以说,阳光、空气和水分等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的根本作用在于替代、补偿和节约食物能量。
3、食物能量对于温饱类价值的替代作用是相对的。不过,这里需要指出:“食物能量”对于其它生命要素或环境要素的替代和补偿作用并不是绝对意义的,而是相对意义的,具体表现在:一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有限度,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同样,当空气稀少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当水分缺乏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二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的,不是从眼前角度来看的,食物能量的替代和补偿也是需要相应的过渡时期,对于具体的个体,水分的缺乏,个体的调节往往是来不及,从而导致死亡。三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整体角度来看的,不是从具体的个体角度或局部角度来看的。虽然,阳光、空气和水分等生命要素都可以对动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的短时期内和局部的生存情况下可能会对某个动物个体或群体产生致命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和动物整体的角度来看,它们都不是最关键性的生命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食物能量所替代、所补偿。
总之,所有温饱类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对于较低等的动物,如果没有安全与健康类以上价值层次的需要,它们的生命过程是在获取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消费生活资料。也就是说,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同时包含着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即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因此,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
↓ 生命过程 ↑
温饱类使用价值———→新的温饱类使用价值↑
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
四、温饱类价值的等价物:安全与健康类价值
随着生物的进一步进化,人的机体器官越来越复杂,适当外部环境的能力技巧也不断增强。低等生物往往不需要太多地积累劳动能力,就能够立即获取生活资料,即使有这方面的积累,也是非常短暂、非常微弱。然而,较高等的动物则需要漫长的劳动能力积累过程,而且动物越高等,劳动能力的积累过程就越漫长、越强烈。一方面是因为较高等动物的机体结构较为复杂,其生长发育过程就会较为缓慢;二方面是因为较高等动物的劳动技巧性与生活技巧性越来越高,其熟悉过程与知识传授过程较为缓慢;三方面是因为较高等动物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更为动态多变,其适应过程就会较为缓慢。
较高等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劳动技巧性与生活技巧性的熟悉过程与知识传授过程、生存环境的适应过程,实际上就是劳动能力的积累与贮存过程。在这一阶段,这种劳动能力是潜在的,没有实现的劳动能力,因而就是劳动潜能。也就是说,对于较高等的动物,其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是相对独立的,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分,在发生时间上有着明显的界限,在作用对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动物的进化越完善,其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就越强,其休息时间(即消费过程)所占全部时间的比例就越多,其劳动时间(即劳动过程)所占全部时间的比例就越少。
由此给劳动潜能的定义。
劳动潜能:较高等动物在通过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以后,在其体内形成了一种过渡的价值形态,这种价值形态使人潜在地具备了在今后的劳动过程中获取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能力。
由于较高等动物在劳动能力上出现了大量的“积累与贮存”,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劳动潜能的失效概率。也就是说,劳动潜能在进行一定的积累与贮存以后,能够在今后的劳动过程中有多大概率转化为实在的劳动能力。由于较高等动物存在内部的健康因素和外部的安全因素,动物的生命和劳动能力随时会遇到各种危险因素,从而存在一定的疾病概率或死亡概率,这样一来,许多已经积累和贮存下来的劳动潜能,会因为动物的疾病与死亡而白白地浪费掉。由此,较高等动物就形成了一种较高级的需要,以追求较高的健康水平和安全性能,使自己的劳动潜能尽可能多地转化为实在的劳动能力。
由此,给出健康与安全类价值的定义。
健康与安全类价值:就是那些用以提高劳动潜能的转化效率或降低劳动潜能的失效率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健康与安全类价值的主要类型及具体形式:一是健康类价值,用以降低内部因素所产生的自然生命失效率(即疾病率与死亡率),如营养物质、生命要素等;二是安全类价值,用以降低外部因素所产生的自然生命失效率(即疾病率与死亡率),如洞穴、防护性设施与工具等。具体的作用有:利用洞穴以防止天敌的危害;利用动物的皮毛既可以减少体热的散失,也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增加营养的吸收,以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利用防御性武器,可以防止天敌或同类的侵害。
“健康与安全类价值”与“温饱类价值”的关系:较高等的动物通过一些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和安全性能,使自己的生命失效概率下降,即提高劳动潜能转化为实在劳动能力的概率,从而使动物在下一生命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新的温饱类价值,使相同数量的劳动潜能转化为更多新的温饱类价值,这就相当于增加了额外的劳动潜能,也相当于增加了额外的温饱类价值。总之,健康与安全类价值等价于温饱类价值,它是温饱类价值的高级形式。“健康与安全类价值”与“温饱类价值”统称为个体化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较高等动物的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开始有了明显区别与分离,出现了价值的自然过渡形式——劳动潜能,因此较高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温饱类价值 健康与安全类价值
↓←—————←—————←—————←——←
↓ 消费过程 ↓ 劳动过程 ↑
个体化价值———→劳动潜能———→新的个体化价值↑
较高等动物的生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