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的意义在于变化。
动物都有一种本能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这是由于动物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必须随时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而对反应的激励自然是获得安慰、兴奋,而不能对环境作出有效反应就意味着痛苦与灭亡。
变化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避开危险、把握机遇是动物的本能要求。人类在对环境变化的有效反应中形成了满足与自信的感情,并发展、演变成以体验变化为乐趣而追求变化,这就是生活的意义与本质。
追求变化是人类生活目的,人的各种行为也由此得到解释。如安全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延长生命周期以获得更多的新事物享受;人们对地位与财富的追求,是为了生命得到更多保障与更有利于体验变化,如受更多人尊敬,更多的随心所欲;生活需要交流,就是从交流的动作语言中获得变化的刺激与传递各自感受到的变化,而交换就更明确了,那就是互通有无;我们组成家庭与参与社会组织,在于获得持续变化享受的平台,科学与宗教是人们好奇的结果,而我们追求效率与行为的经济性也在于为了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变化体验。
人类从为了生存而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到以追求变化为享受的心理过程,也体现在人的生物进化与基因演变的生理特征上。
英国研究人员在用脑部扫描仪测量血流时发现,当实验对象在受到控制的实验中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物体时,一个被称为腹侧纹状体的脑部区域会变得更加积极,腹侧纹状体通过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参与脑部的奖赏机制,而人们在变化的环境与冒险中就会产生这种物质,科学家认为,存在这一古老的奖赏机制表明,体验未知事物具有一种进化上的优势。
生活的变化是绝对的,是无时、无地不存在的,关健是人们去感受没有,以及你能感受多少。
一个社会、一定环境所给人提供变化的潜力是一定的,于是,人的首先是从直接与形象化的事物享受开始,然后人们开始寻找、发现一些间接、隐蔽的事物,其经济性逐步降低,至到时间安排完为止。
不过,由于人的生活与生命时间有限,人们往往在任何时候与情况下都能找到些有意义的生活事物。
当然,尽管有的人更幸运,能更大范围地改变生活与环境,实现有目共睹的社会地位与财富,能在更长期地生活得轰轰烈烈,但最终都可能会过一种“平淡”生活,特别是在竟争及反复“博奕”后人人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与方式。
但不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如何,也不管其作什么工作、或有无工作,只要他们长期重复与习惯于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们的幸福就与其地位、收入等生活形式无太大的关系,而更多地取决于他的情感与人际关系,而一个人的情感与人际关系决不象财富与地位那样,两极分化,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因而,每个人都最终都会过上一种不断重复、习以为常的生活,其生活的享受与幸福就会无明显差别而趋于一致。这是一种无形的手将人的生活推向平淡与平等中,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象财富与地位那样不平等。于是,“平淡”与“自然”的生活是人们最终必然面对的现实,不知道这个现实、不承认这个现实,就是自寻烦脑。
让我们的知识与思想重新从现实生活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