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体会与见解,似乎都能从不同的生活中说出自己的意义,但这些都是表面与局部的认识。
生活的意义在于幸福,然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应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并保障生产与社会的发展能有效地增进每个人、每代人的幸福,这的确是一个复杂而艰难课题,也是生活的一个基本意义问题。
简单地看,幸福就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然而,需要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形成,以及满足的过程如何、人们能作些什么等,是需要、也是可以作更多说明的。
生活就是人的需要产生与得到满足的过程,人的需要可归结为两种:一是机械与周期性生理活动所形成的生存需要,其特点是稳定性与重复性。如饥饿会产生对食物的充饥需要,而在一段时间的消化后又会再次产生饥饿感,如此重复;人脑需要周期性的工作、娱乐与休息,是一种不断重复的能量消耗与补充的循环过程等。
二是人的情感表现出对变化的感受需要,这首先是对物质变化的感官感受,如对各种物质的不同形状、颜色、味道、声音与运动变化的体验等。其次是理解。理解是对感官感受的进一步认识,如对经历的总结、对事物抽象意义的感悟等,是在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发现事物意义与更多意义的过程。
从理论上讲,机械与重复性生活是人类、也是动物的本能行为,就象植物会自然地不断吸收水份与营养来生长一样,是动物最简单、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人类没有感觉、不需要感觉与不愿感觉的行为,于是对变化的感官与理解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因而我们说重复性的生存活动是手段与过程,而感受变化、体验新事物才是生活的实质与目的。
对于人类重复性生活的意义我们也可解释为避免因此失去享受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减少痛苦,如人们不会因为能说话而感到幸福,但会为不能说话而失去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而痛苦,或者仅仅是为了避免饥饿与死亡所带来的生理痛苦。
反过来想,假设习以为常的生活也能给人幸福,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幸福的,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内容在不断增加,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更为严重的是,假设人人都能从现有的生活中获得很大的幸福了,就不会去追求创新与变化,甚至不需要有发展变化了,这简值不可思义,因为不进则退是大自然物种存在的法则,而人类的进化不仅体现在自然选择上,也反应在主观能动性上。
动物都有一种本能对新颖性事物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这是由于动物在原始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必须随时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而对反应的激励自然是获得安慰、兴奋,而不能对环境作出有效反应,就面临痛苦与死亡。
人类在对环境变化的有效反应中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并发展、演变成以体验变化为乐趣而追求变化的思想,这就是生活的意义与幸福的本质,而人类的这种特别变化偏好构成了人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冒险与创新精神。相反,没有变化与新颖性刺激,人的感官与理解就难以进行、人的思想与情感就会枯竭,人类最终也会消失。
追求变化是人类生活目的,因而人的各种行为也由此得到解释。如安全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延长生命以获得更多的新事物享受;人们对地位与财富的追求,是为了得到更多享受变化保障与机会;生活需要交流与交换,就是从交流的动作语言中获得变化、传递的变化。而交换就更明确了,那就是互通有无;我们组成家庭与参与社会组织,在于获得持续变化体验的平台与基础;而学习在于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手段等。
我们常说人有好奇与娱乐的本能,所谓好奇,就是人们为感受变化而探索与创新;所谓娱乐,无非是人们以变化为乐趣,它们都是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变化、以不同为享受对象的表现,如游戏、聊天、表演与旅游等。
人类从为了生存而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到以追求变化为享受的心理过程,也体现在人的生物进化与基因演变的生理特征上。
英国研究人员在用脑部扫描仪测量血流时发现,当实验对象在受到控制的实验中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物体时,一个被称为腹侧纹状体的脑部区域会变得更加积极,腹侧纹状体通过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参与脑部的奖赏机制,而人们在变化的环境与冒险中就会产生这种物质。科学家认为,存在这一古老的奖赏机制表明,体验未知事物具有一种进化上的优势,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因。
一事物给人的感官刺激与理解,都是相对一定时间而言的,或者说一事物的新颖性是随时间逐步递减的,即不断的感受会使人们把一新事物变成习惯与自然,人的情感会逐步变得麻木而失去感觉,尽管有些事物对人的刺激会很大,带给人的兴奋时间很长,如一个穷人突然获得较大的财富与地位等,但终久会趋于平静与平淡。
因而人们要想获得更多、持续与稳定的乐趣,就必须不断获得能给人可满足的新事物,有持续的生活变化供人们感官与理解。显然,若生活的环境相对稳定,新事物形成的代价将会逐步增加,生活的无聊就难免。但这并不排除一些人能在固定的生活环境中渡过余人。
感受可分为感官与理解,感观是对物质与环境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人的感觉器官得到满足的过程,常常是不需要人们付出代价的,而理解是人们对感官与现有生活作进一步抽象认识的过程,也是代价付出的行为,但内容丰富而潜力巨大。
如我们到一地方吃饭,饭的样式、味道与品种的不同我们很容易被我们感官到,甚至难以回避,但这些内容也很有限,并很快被感受完。而对特定食物的营养理解与制作过程的认识就要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并需要人们付出很多时间与很大的精力。
于是当一个人可选择的生活内容有限,且把感情停留在直接的感观享受上,是会很快感到空虚与无聊的,因为人与人类对物质的感官能力与消费速度远大于其供给能力与速度,以感官的变化来获得幸福肯定是不稳定的,且这不利于人的情感与思想发展。
如玩具多固然可让小孩获得很好感觉享受并在同伴的炫耀中获得精神满足,但是,当小孩很容易获得各种玩具,而大人又缺少引导,从而小孩很容易停溜在毫无目的与意义的各种感官享受中,对一定玩具所产生的新鲜感受会很快消失, 最终有限的玩具会令他们失望与无聊,同时性格还会因缺少思想与情感培养而变得脆弱而冲动。
相反,小孩能在大人的引导下有目的的玩耍玩具,能从中提出问题,能从同伴的玩耍与交流中获更广泛的乐趣与启发,能在玩耍产生更多的创意,则小孩在同样的玩具中获得的享受与意义就会很丰富与充实,且对其成长也很有利。
同样在现在的生活中,尽管物质丰富,但当我们仅仅注重其设计性能与数量,很快就会感到单调与烦躁,而当我们能认真、热情地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各种意义,如能从物质生活中找到生产文化、消费的艺术,或者从中发现更多的社会意义,把它变成共享与行善的东西,则人们从该中找到的乐趣与意义就丰富多了。
理解不仅仅是寻找与发现,它还强调抽象的“创新”。如理发时相互交流,探索与赋予各种发形的意义,就会很有趣。又如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喜欢诗情画意,在于其农业社会的变化相对有限,于是人们强调“境由心生”,自娱自乐而幸福无穷。
总的来说,人人都能从生活对象中寻找、发现其各自不同的生活意义,都能从丰富的、代价较低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生活,因为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比人们所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只要人们有健康的情感与生活常识,就能获得相应的幸福感受。
生活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关健是人们去感觉到没有,以及你能感受多少。象吃饭,尽管我们天天在重复这种表面相同的生活,但内容与情感在不断变化而导致感受的不同,如吃的味道、样式与环境的不同体会,或者仅仅因一时的心情与兴致而感觉不同,或者因知识进步与思想变化而产生新感受等。
我们可把人们获得变化的途径分为两种:一是从公认与有限的资源、如财富与地位的改变中获得;二是从习以为常的个性生活中,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中获得。
其中,财富与地位的获得似乎是有限与艰辛的,因为这种生活资源有限、且竟争激烈,而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享受就容易而丰富得多,且机会平等得多。
一般情况是,一个社会、一定环境所给人的享受机会与替力是一定的,且这个量因人的知识与情感的不同而不同。于是人们首先是从直接与形象化的事物及功能开始,这样获得享受最容易、即最经济。然后人们开始寻找、发现一些间接、隐蔽的事物及功能,由于这种寻找与发现对人的行为有要求,故构成劳动厌倦与代价,且人们从中获得的享受量与行为经济性是逐步递减的,即收益递减而付出递增,至到时间安排完为止。
不过, 任何人不管环境与地位如何,可体验的生活内容都是很丰富的,因为社会在变、自然在变、人的生理与情感在变,只要我们留意身边的这些变化,注意日常的游戏与交流,都能乐趣无穷。
因而尽管有的人更幸运,能更大范围地改变生活与环境,实现有目共睹的社会地位与财富,能在更长期地生活得轰轰烈烈,但最终都可能会过一种稳定与“平淡”的生活,特别是在竟争及反复“博奕”后人人都找到一个自己特有的个性生活。
于是不管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财富水平如何,也不管其作什么工作,只要他们长期重复与习惯于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们的幸福感受就与其地位、收入等生活形式无太大的关系,而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的情感与人际关系,取决于平淡与日常生活,而这决不象财富与地位那样,两极分化,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这是一种无形的手将人的生活推向平淡与平等中,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象财富与地位那样不平等。因而,“平淡”与“简单”的生活是人们最终必然面对的现实,不承认这个现实,不能平静的面对这个现实,就是自寻烦脑。
或者,人类在轰轰烈烈的工业化也是一种暂时精彩而最终会趋于平静与平淡,因为我们已开始感觉到了自然、和谐与稳定的意义与乐趣。
当然,人们寻求变化并不能说明人们喜欢陌生的环境,更不能说明人们喜欢冒险而忍受痛苦,因为陌生与冒险意味着代价的付出,而直接面对痛苦更是人们不愿忍受,除非人们确信有能给人较大满足的享受机遇,否则更愿意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寻找变化、享受现实,并因担心失去这些现实而变得保守,如对现有家庭、朋友与文化习惯变得更依赖等。摘自生活学原理http://13540890152.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