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构造出,在良好性状的偏好下,商品 1 的价格下降反而导致其需求量下降的情形。这样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Giffen good)。这种商品以 19 世纪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吉芬首先注意到了存在这样商品的可能性。
以上是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方法》中的描述。
这里有一个模型:P1X1+P2X2=m
P1商品1价格,X1商品1需求量,P2商品2价格,X2商品2需求量,m购买预算(定值)。
以上模型为购买预算一定,不同购买价格与购买数量的可能性组合。
在这个模型中,可以构造出商品1价格下降但需求量也下降这样的情形。
例如某人拿一定的钱准备去买土豆与猪肉,土豆比预想的价格下降了,此人决定减少土豆的购买量和钱,用减少购买土豆的钱购买猪肉。此时土豆,对于这个人来说就是吉芬商品。但整体而言,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土豆价格下降,整体的需求量是增加的。整体而言,土豆不是吉芬商品。
以上的吉芬商品仅仅针对的是某一消费者个人。吉芬商品仅仅是根据一个模型构筑出来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土豆降价了,他或许还是购买原来数量的土豆,原来数量的牛肉,这样会减少预算。也就是说预算未必是一定的,预算是可以变化的。
对于个体消费者而言,存在根据一定预算构筑出的吉芬商品,更存在预算变化的非吉芬商品,因此整体而言,很难发现吉芬商品。
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吉芬商品是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劣等品。劣等品是需求量与收入反方向变化的商品。
经济学理论的吉芬商品均是出自以上预算一定购买两种商品的模型。显然,这里的吉芬商品仅仅是针对个体消费者,无法将个体行为整体化。整体上不存在吉芬商品。
现实世界可以看到不同时期整体价格上涨购买量增加的现象,例如住房。住房是吉芬商品吗?住房不是劣等品,住房是随着收入增加购买量也增加的。所以,住房不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吉芬商品。
注意:住房是随着收入增加购买量也增加的。当收入增长率大于购买量增长率时会体现出价格上涨。所谓的价格上涨是由于收入增加过多供给量增加相对少的产物。或者说,购买量的增加不是因为价格上涨,而是因为收入增加。
大家都知道吉芬土豆的事,吉芬土豆是不是吉芬商品呢?吉芬土豆确实是劣等品,符合吉芬商品的条件。但是吉芬土豆购买量并不是因为价格上涨而增加,而是因为收入相对少了买其他的商品买的少只好增加购买土豆的预算,这样相当于整体而言,饥荒时期的土豆需求曲线上移。在饥荒时期,并不是价格越高买得越多,依然是价格高买的少价格低买的多,是饥荒时期与正常时期对比时,价格高买的多。吉芬土豆不是吉芬商品。
整体上出现购买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事,一定是不同时期对比的事,一定是不同时期是需求曲线移动的结果。
吉芬商品现象(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下同)不是对需求曲线的否定,吉芬商品现象对应的是需求曲线的移动。
在某一时期,吉芬商品整体而言不存在,个体而言可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