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17 0
2010-11-16
】《财经》:目前学者对当前通胀基本有三种解释:一种是结构型通胀,主要是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瘟疫等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第二种强调输入型通胀,第三种是货币政策带来的需求冲击。通胀成因不同,解决问题思路不同。中国的货币政策管不管得住中国的通胀?如果是输入性通胀,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不是不足以影响全球PPI?紧缩货币对中国CPI、PPI和食品价格的影响会非常有限吗?  卢锋: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从发生机制层面看归根到底是货币过量发行的结果。从物价上涨的表现形式看,不同商品劳务和资产价格涨幅有所不同,存在某种结构性特点。可以把本源货币性和表现结构性结合起来理解。
  2008下半年,经济增速下滑与国际金融危机深化,推动**实施力度空前的刺激政策。2009年信贷和货币超常扩张,积极效果是推动总需求V型回升,避免了当时担心的严重衰退;不过货币过多客观上也派生出通胀预期,并进一步表现为房地产偏热和一些物价上涨冲动。回顾起来,2008年底特殊形势下人们都在说百年不遇危机,方方面面包括学术界都对金融危机带来影响估计偏重。既然是如此大病,似乎不管下怎样重药都不为过。这在客观上促成超强刺激政策和过度信贷扩张。钱多了,难免造成通胀的隐患,这是一次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刺激政策确实很快取得积极成效,然而事后看剂量偏重也有不利影响。
  卢锋:宽松货币环境下,需要相对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来进行匹配。货币的粘性总是要稀释的。如评论人士所言,大量的货币注入会像蜂蜜一样“粘着”在市场某些部位形成“鼓包”,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改变。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虽然其中有的包含特定商品供求关系失衡需要进行相对价格调整,同时也有信贷扩张偏快货币超发过量的影响。货币扩张过后,不同商品和资产价格经过逐步调整,达到各自相对价格大体平衡格局,我们仍处在这一轮困难的调整过程中。
  《财经》:最近学者在讨论提高CPI警戒线,容忍更大的通胀和通缩之痛。您怎么看?明年统计局要调CPI权重。您认为目前CPI是低估了还是高估了,能否真实测度实际通胀水平?
  卢锋:当代纸币制度下,货币发行权被公权力垄断。如果由于某种特定原因货币过量扩张导致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公众当然也只能忍着和扛住。如果在这个意义上描述一个事实,谈容忍度也是可以的。但这是从事后而言的,并且包含**和社会都需要总结经验教训,管好货币,尽量避免通胀的含义。不等于从事先看应当提高通胀宽容度,也不好说更高通胀反倒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有利。
  从一般道理看,显著通胀表明总需求和短期增长超过潜在总供给增长速度,说明增长过快甚至偏热,因而需要尽量避免。通胀具有盲目的财富和收入再分配效果,总体看不利于特别中低收入银行储户以及在劳动力市场上缺少讨价能力的相对弱势群体,因而从平等和社会稳定角度看也应尽量避免。过去十年经验表明,在目前生产率革命阶段,给定CPI显著上涨,必然包含包括房地产价格在内的资产价格更快飙升,造成各种矛盾难以应对的局面。在名义存款利率两个多点背景下,3%CPI通胀实际已经是相当显著并足以导致负利率的偏高通胀,如果考虑房价等资产价格会比CPI涨得更快因素这一判断会更强。因而从政策设计角度看,重点还是应当放到如何搞对价格和管好货币上。
  《财经》:百姓通常对物价上涨的感受超过统计数据。很多学者认为这主要与CPI的构成有关,今年食品价格波动主导了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波动。2008年的通胀,仅仅是食品当中猪肉价格的上涨,就把CPI推高2-3个百分点。您认为食品价格在CPI权重过高影响了货币当局对中国通胀局势的判断吗?
  卢锋:根据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显示,对CPI权重进行科学研究和适当调整,属于统计科学和操作范畴的必要工作。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食品在整个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可能会趋于逐步下降。这方面工作应当依据科学、客观原则,依靠专家系统和专门机构进行,尽量少受短期宏观形势分析和判断讨论的影响。
  《财经》:CPI体温表如果不准,对货币当局选择宏观调控时机,以及预警功能的影响怎样?
  卢锋:体温表敏感度到什么程度? 如果是判断37.2-37.3度是否发烧,体温表是否灵敏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不过如果发烧到38度甚至更高,体温表是否灵敏对于基本判断也就不重要了。就是说,提高CPI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分析宏观形势,但不等于说CPI达到更为精准之前就无法观察评估宏观形势。
  《财经》:在全球量化宽松的政策下,中国经济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贸易部门在整个GDP比重位居世界前列,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货币当局如何应对输入性通胀压力?加息能否解决问题?
  卢锋:开放宏观环境下永远有一个外部环境影响问题,美国和发达国家量化宽松影响确实需要监测和重视。不过从实体经济表现看,这次应对危机过程中,新兴国家特别是我国经济率先复苏,我国去年广义货币扩张确实比较猛,因而还是应当侧重从我国自身经济运行规律和政策实践角度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
  《财经》:是否还会加息,是否进入加息通道?
  卢锋:从过去十年国际比较经验看,我国在总需求管理调控时,利率工具运行相对呆滞。将中国与十多个主要国家利率政策运用情况进行比较,这一观察结果相对显著。例如,2000年以来中国消费物价变动幅度为10.2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仅变动2.16个百分点。同期美国消费物价变动6.33个百分点,基准利率变动6.41个百分点。中国利率调节相对灵敏度只有美国的大约五分之一,与更多国家比较也显示类似结果。当下中国宏观形势和政策特点,也显示利率这个总需求管理基本工具运用灵活度不足问题。
  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根源需要深入分析。不过新一轮宏观调控实践再次表明,在一个企业和个人毕竟具有微观决策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率政策运用过于呆滞伴随负利率存在局面下,要想控制物价和房价确实面临多重困难。
  从一般宏观分析角度看,我国应对经济V型回升派生通胀预期或许可以更早加息。最近加息显示**重视利率这一特殊价格杠杆作用,应是一个积极变动。不过利率调节作为宏观政策手段,本质上是一个短期政策工具,今后走势还要结合未来宏观经济形势评估。到底是否进入所谓加息周期或加息通道,还要看今后一两个季度宏观经济走势而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