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215 0
2010-11-16
  【开利综合观察】“胡温”高层对于通胀预期的看法,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调整,种种迹象显示,上月中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便是其分水岭!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在关于今年10月份经济主要数据的新闻发布会上,便不经意地披露了中央决策层的最新政策取向。他指出:“实现今年价格调控的预期目标,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按照十七届五中提到的目标和要求去做。”
  的确,内地10月份经济数据所呈现的“三高”--高通胀、高货币信贷和高楼价,对“胡温”高层宏观调控造成很大压力,必须将原来较为宽松的政策急转收紧,否则不仅经济失控,管治威信也会削弱。
  力遏高通胀已刻不容缓,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升4.4%,不仅比9月份升幅3.6%扩大0.8个百分点,也是25个月以来的新高。更值得指出的是,通胀更有从食品价格延伸至其他领域之势。10月CPI环比上升0.7%,其中食品价格上升1.1%,非食品价格上升0.4%,就算过往一直呈现跌势的衣着类价格,10月份也环比上升1.0%。
  由于高通胀与货币信贷和高楼价息息相关,故力遏高通胀,也必须同时抑制另外“二高”。截至10月底广义货币(M2)增长19.3%,远高于全年调控目标17%,而10月份新增贷款5,877亿元(人民币,下同),也同比多增3,347亿元,高货币信贷依然。
  中央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楼市新政也出台,惟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升8.6%,环比上升0.2%,高楼价始终屹立不倒。
  虽然五中全会的会议公报并未有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重大转向,仅强调“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其后中央相关部委所推出的种种措施,行动便说明一切。
  以力遏通胀的主责部门--人民银行为例,五中全会后的1天,便于10月19日宣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3年来的首次加息,前天又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就是人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在人行党委中心组学习五中全会的会议上提出要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增强金融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胆性。
  作为价格调控部门的国家发改委,也不敢怠慢,加强对价格的监察和调控。例如针对近期棉价的大幅攀升,近日国家发改委联同6个部门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切实维护当前棉花市场秩序,引导棉花企业合理确定收购价格。
  “我们会持续地使流动性供给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能够合理……今后我们还将密切关注物价的走势,继续有效灵活运用传统方式。”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北京一个论坛上,表明了五中全会后央行货币政策的新取向!

通胀大势不妙 
政策出现明显失算

  【开利综合观察】上月消费物价指数(CPI)露出庐山真貌,同比上涨百分之四点四,创出两年新高。虽然数据远超预期,但市场应早有心理准备,因为从央行货币政策频密有力紧缩,已为通胀情势严峻留下了注脚。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对应的可行方法,但从整体看来,一是时机嫌迟,二是力度不足。当局对通胀一直未采取正视的态度,成为应对通胀陷于被动,以及消除通胀风险的最大障碍。
  其实,决策局内人早感到通胀大势不妙,近几月有关加大容忍度,将通胀政策目标提高的声音,不断传出市场。这种现象一方面揭示了通胀的超乎寻常,另一方面显示主张这样的做法无心应对通胀,只是设法为政策制订者遮丑。如此削足适履,正表明不是正视通胀,寻求解决之道,只是鼓吹容忍、承受,怎算得是应有的应对姿态呢?如果因为寄望民众增强容忍,就能捱过通胀肆虐,政策可以少作为,就是近乎不智。
  未正视通胀是造成决策失算的汇合点。决策失算的其中一个表现,是未正视通胀的成因。关于通胀的严峻,在官方渠道不难听到自然灾害、需求旺盛、炒作严重、甚至量化宽松等理由,这些事情也的确可以成为推动通胀的原因。然而,说到底,通胀是货币现象,今天岂能不承认,今年以来通胀步步登高,根本就是应对金融危机实施“极度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
  因为外面发生金融危机时,中国金融并无问题,经济出现的困难,是外部需求萎缩,造成经济动力的流失。内地采取“极度宽松”政策大洒金钱,恰恰落错了药,经济困难未解决,反而谷起资产泡沫,搞出通胀这个并发症。回过头看内地货币超发的严重,证明了通胀首要是货币现象的道理,因此,紧缩、抽紧银根是政策对路,但严重迟滞。政策迟滞与未正视通胀有关,也可能与数据失真、误判形势有关。
  内地通胀不是一夜拔高的,从今年起已是逐步攀高,在过程上说难察觉说不过去,今年以来豆、蒜、姜、糖、棉、玉米轮番炒高,已有食品涨价的清晰启示,如果决策者不为之警觉,那就是麻木。此外,水、电、煤、油涨完价又蓄势求涨,决策者还能说不知不觉吗?水、电、煤、油涨价可是当局“御批”的,所以即使数据失真不能反映实际,也不足释除对通胀失去察觉,政策要到高通胀数据现身才出手,只有一种解释:拖延招致迟滞。
  加息、紧缩虽然做对了,但做迟了,而且力度不足,因为加息后还是负利率,民众还是有找投资品避通胀的恐慌。从负利率看力度不足,还只是一个角度,另一角度是通胀率失真的幅度。中国社科院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六年一月至一○年五月间,内地CPI被人为调整并系统性低估超过百分之七。这个论点解释了,民众感受的通胀,完全不是统计局数据那回事,以CPI如此严重低估,一方面印证了实质通胀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当前的紧缩,相对通胀的严峻仍然微不足道。从对应通胀的形势需要来说,人行还需要更多样手法、更密集的紧缩,才足以显出效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