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785 2
2010-11-16
1
关系越近的人要保持更大的模糊性,才有内心美好的感受空间。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看过食物、碗筷,我们会失去进食的欲望。如果婚姻中你了解你爱人太多的隐私,你也会失去爱他的动力。关系越近的人要保持更大的模糊性,才有内心美好的感受空间。彼此太了解的人是相处不长的。了解该了解的部分,其他部分坚持用自己的好的假定来补充是婚姻的处世哲学。可以断言,两个白头到老的人,也许是世界上彼此最不了解的人,只是他们以为了解了。譬如《 廊桥遗梦 》,女主角也可以是因为那个地理杂志摄影师知道自己隐秘的欲望太多,为了安全宁愿回家与一个不那么了解自己的人过完一生。彼此知道太多,你知道对方爱你在很大程度上是觉得应该这样做,而非渴望这样做,婚姻就没有了甜美的味道。
2
男人也是情感第一事业第二位的,性欲望是所有欲望之源。
生物界或动物界生存的最终目的似乎还是隶属于繁殖的需要。如大马哈鱼为了达成繁殖的目的,不远几千里逆流而上,返回阿拉斯加故里。它们不吃不喝,轻装上路,甚至萎缩掉多余的器官,包括胃和肠,产子后坦然死去。男人女人虽然是人,但在人的胚胎时期,生命的发育过程似乎重现返古,生命先发展生殖系统,然后才是胃肠系统。从这点看,不管男女,性是先于吃这件事的。

在很多个案研究中,发现男人对女人的生物学渴望,要先于对金钱的渴望。人的儿童性欲的旺盛与否,决定孩子未来的社会动力。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欲望更趋于本能趋力,心智还没有被社会文化内化或浸染。所以可以说性欲望是所有欲望之源。很多青年人可能是因为性与爱的饥渴与挫败,才把内在趋力转向对金钱事业的渴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英俊的男孩或漂亮的女子都不那么勤奋。古代戏剧里,男人要赢得美人归,书生先要去读书求功名,商人要赚钱置田地,将士要征战建功勋。

金钱与事业可以给人带来某种自我价值感,权力和物质满足,其实这些欲望只是性欲的替代品。不过,事业第一感情第二是一种男人的经典托辞。因为对男性来说,泛性是一种生物本能,生物界雄性总是极少数,雌性是主体,雄性天生就不是始终如一的主儿。文明与爱的神圣性使人类发明了一夫一妻的情爱哲学,这让男性的集体无意识中的泛性色彩深受压抑。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地位、事业、金钱、艺术造诣、职业成就都可以帮助变相实现性满足,同样也会在性爱实现上获得相对自由,如雄孔雀有了更美丽的羽毛。情感当然不是最重要,但性满足是重要的,不信,当男人要你时,你对男人说:希望事业成功后,再与我上床。100个男人99个都不会答应。

金钱与事业可以给人带来某种自我价值感,权力和物质满足,其实这些欲望只是性欲的替代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地位、事业、金钱、艺术造诣、职业成就都可以帮助变相实现性满足,同样也会在性爱实现上获得相对自由,如雄孔雀有了更美丽的羽毛。

3
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很多时候与我们的内心假定有关。
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很多时候与我们的内心假定有关,很少与现实相关。同样的故事我们要换一种叙事的方式,内心感受会完全不同。想想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由于学习与社会伦理的压迫,两个人都积攒了太多的情欲。大学期间压抑的爱不能畅快地实现,却有精神丰富的联想来演绎情爱并得到满足。毕业同居或结婚,两个人精力充沛,情欲的渴求,在身体的缠绕摩擦中得到释放,心灵的碰触也日渐高峰。那时恋人的眼睛总是专注地看着对方,仿佛世界在发生什么非常不重要,生活清贫也不能妨碍我们。而且,越是艰难困苦的夫妻,越会依靠性的释放与心的依恋来找到力量,何况对年轻人来说那时除了性这种快乐,也没有什么经济实力从社会、娱乐、享乐中获得其他满足。

那时的亲密会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里,一种天堂般的日子。但身体与心之间的熟悉会降低我们在亲密中获得的愉悦,身体碰触多了,心灵的接触就少。慢慢地经济与地位改变让我们的快乐实现有更多的可能性,永不满足的情欲也会因为孩子的到来而消失殆尽。彼此的心开始从对方身上走开,眼光也变得游移不定。并不是人不再喜欢依恋,也不是不再爱了,而是人必须把精力放在比依恋更具现实的事业、成长、自我实现上。性的过度满足会削弱人在事业上的动力(能量守恒),所以,婚姻中男女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一种更现实感的生活。一方把精力投注在孩子与家庭,有能力的一方可以更无牵挂地去大展宏图。夫妻是一种同盟关系,不少所属关系。婚姻虽说是为了性与亲密,更是为了好的生活与孩子的未来。
4
了解该了解的部分,其他部分坚持用自己的好的假定来补充是婚姻的处事哲学。
人的内心更多是受感性、本能、欲望等支配,这些内心的隐私部分,被荣格称之为“阴影”。一般在理性作用下,我们发展了一个“面具”,把阴影掩藏起来,不让它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生活与工作。如果你不尊重对方的面具,不愿意按照对方的希望去看待他,他也失去维持善良面具的心理能力。人越活在光彩中,内心的污浊越多,天使的内心阴影可能是魔鬼。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总是在电影或荧屏上扮演正面角色的人,生活中都不那么道德,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对他们有高期待,做了芝麻大的坏事也会被宣扬开。另一方面是他们正面自我得到过多满足,反面的自我就会兴风作浪,这时他们很难保持最低的道德操守。相反,老演反派角色的演员在生活中大多是老好人,善良的人,而且寿命也相对长。正派角色的演员如果内心也要求自己很正派,常常会身体不好,寿命也不那么长。允许自己内心“坏”一点,可能是一个好人的身心健康之道。

永远不要再伪装身份去探索爱人的内心,那是最不应该去的地方,除非是想离开他。当然,如果依然痛苦,也不要掩藏这些情绪,因为这样的情绪有一个隐语是说明你爱他。如果还想与他走下去,就不要怪罪他,因为怪罪他,他的内心会从内疚转向为自己辩解。最能合理化出轨行为的理由就是他不再爱你了,如果他不爱了,与别的女人上床就不会引发内心的道德冲突,这样,谁也不能再约束他。不再寻找他不爱你的证据,反过来寻找他爱你的证据,很多男人在网上对网友大谈艳遇,很难判断他是否在企图勾引你。在你们之间构建新的现实,并相信好的解释是解决婚姻困境的办法之一。
5
把婚姻看成是爱情的一种包容形式,其实骨子里是不那么想对婚姻负责。
婚姻是人生存的一种形式,爱情只是婚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把婚姻看成是爱情的一种包容形式,其实骨子里是不那么想对婚姻负责。因为爱必须在自由的情况下产生,而且爱是一种心理体验,本身就不太能确定和维持,婚姻却是客观现实。如果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那么婚姻中的人都必须爱对方,爱情就失去了它的自由属性,这样的爱也失去了魅力。每个人因此也可以随意地把“不爱”当成婚姻解体的正当理由。婚姻这种形式的确在中国的夏、商时代(公元前2000—前800年)就开始了,但要注意当时的婚姻并没有男女平等的权利,只能算是男人的婚姻。真正的男女平等的婚姻对中国来说还不到100年,一夫一妻的婚姻虽然在基督教盛行的时代就开始了,但平等权利的一夫一妻的婚姻也最多只有200年。

婚姻是一种依存关系,但婚姻是靠爱情这颗种子来发育的,婚姻一旦像新生儿那样产生,就会慢慢长大,必然又会增加许多的外延和内涵,这个时候婚姻就不仅仅是爱情了。人性立场上,婚姻应该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互利,二是分享,三是并存。互利是双方都能从婚姻里得到所需,并能更自由、快乐地实现自我生命的意义,完成对价值的追求,而不是削弱或限制人的追求。分享包含互助,也包含一种归属感,永远只说“我的是你的”,但不说“你的是我的”。把自己好的、快乐的、令人幸福的东西奉献给对方,但永远不要求对方给自己。并存是一种高度尊重,愿意保持一种边界,尊重双方的差异,其中包含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习惯、社会兴趣、朋友等方面的差异。我个人觉得实现这三个功能比爱情对婚姻的维系力还要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16 21:10:32
呵呵~~~好多啊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6 21:19:16
扫了一眼 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