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劳动的基础是什么?
作者:范存会
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当天在北京开幕,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胡锦涛主席表示,“要强化**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相应的财政、金融、产业等方面政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面向所有困难民众的就业援助长效制度,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促进体面劳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国新闻网)。**只有促进体面劳动,才能够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而毫无疑问,和谐的劳动关系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那么什么是体面劳动呢?这个概念是1999年6月提出的。当时的国际劳工组织新任局长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这个概念,明确指出:所谓体面的劳动,意味着生产性的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为了保证“体面劳动”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从整体上平衡而统一地推进“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社会对话”等四个目标。 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想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企业组织和工会三方的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
要真正实现体面劳动概念提出的四个目标,背后的思想本质应该是“人人平等”和“劳动平等”的概念。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任何公民,不管你的职位有多高,拥有多少财富,都没有高于法律的特权。劳动平等是指每个合法的公民都具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只要具有劳动能力,都拥有相同的劳动义务。不同的劳动只有分工的差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个社会只有能够真正保障每个公民“人人平等”和“劳动平等”,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每个人都能够体面的劳动。
2010年三月,笔者读到了《中国教育报》 的报道:“三嫂:从宿舍服务员到名誉院士”,报道了从没受过正式教育,识字不多,人称“三嫂”的袁苏妹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名誉院士,原因是她在香港大学一座名为“大学堂”的男生宿舍服务超过40年,以独特的方式培育英才,其贡献不亚于学识渊博的教育家。一直对住宿生关怀备至,尽心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她的每一句叮咛、每一声鼓励,都成为了学生离家苦读时的最大慰藉。三嫂教给了大学生们生存的常识和生活的智慧,最终得到了学生和全社会的认可。在某些人眼里,可能宿舍服务员并不是一个体面的劳动,但是三嫂却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影响了众多大学生的人生。因此一项劳动是否是体面劳动,不是取决于薪水和地位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从业者的态度。珍惜自己的岗位,不妄自菲薄,以感恩的心态投入工作以回报社会,应该是体面劳动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劳动模范,其中时传祥精神曾经对我们这个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当年作为崇文区清洁队掏粪工的时传祥,由于他爱岗敬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被推选参加了1959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当时刘少奇同志接见他时,亲切地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正是这样一个革命分工不同的理念,影响着那一代人能够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投入到社会需要的每个行业,脚踏实地的当好革命的螺丝钉。
不可否认,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思想基础就是人分三六九等,需要按照人的尊卑次序进行排队,奴才永远是奴才,主子永远是主子。因此劳动的体面不体面也就很有讲究了,按照比较公认的封建社会劳动体面程度排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很有趣的是自命清高的读书人仅仅排在倒数第二位,比乞丐稍微高一些。
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社会上以前的许多体面劳动观念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一切向“钱”看成为大多数人追逐的目标,于是有没有钱成为劳动是否体面的主要标准。于是市场经济在改善了人民经济水平的同时,许多社会问题也相应的出现。官员阶层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市民层的见利忘义;农民阶层的唯利是图。这些社会问题都是这种以“钱”做为体面劳动唯一标准产生的恶果。
应该看到上述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市场体现运行的管理制度、社会氛围、意识观念都没有完善起来,使得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漏洞,使得上述现象能够在局部获利。但是在充分发育的市场体系下,更鼓励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公平交易、劳动平等的理念,因为只有形成这样的社会氛围,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劳动力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参与者,只有在全社会鼓励形成劳动平等,公平交易,通过交换,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劳动观念,形成专业劳动互相补充互相服务的社会观念,这样人力资源市场才有可能健康发展,人人从事体面劳动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