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10分,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铁门一开,阵阵人流涌进两个楼层,昨夜锁上的药箱和麻袋被陆续打开,原本空旷的市场瞬间人声鼎沸.
位于皖西北的安徽亳州,有"药都"之称,全城60%以上人口从事中药材生意,中国最大的药材交易市场就坐落于此.
中国中药协会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里,中药中采用的草本植物,逾四分之一的价格上涨了50%至100%,少数药草的价格涨幅在300%以上.
中药材的价格走势,历来就是亳州地面上最热门的话题,但今年,人们更渴望一夜暴富.
当地一名公务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表兄从事中药材生意,年初买下了200多吨的天麻,"26块钱买进,180块卖出,整整赚了几百万啊!"转念想到自己每月不满3000元的工资,他不禁叹了口气.
3个月挣够一年收成
在阚治东的回忆录《荣辱二十年》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当年的热闹景象,如今仍可在亳州中药材市场上寻到其影子.市场里,男女老少,黑压压的一片,当日价格表,出售和求购的广告牌到处都是,亳州人津津有味地炒着他们自己的"股票".
奇怪的是,这里很少有交易达成,多数"买家"只是问个价,而摊主似乎也并不急于推销货物.原来,偌大的市场内陈列的只是样品,若双方有意,取货交割都在亳州各地的仓库和冷库中进行,"场外交易,场内询价",这种颇有些神秘色彩的交易方式在亳州司空见惯.
更奇怪的是,卖药材的是亳州人,询价的也多是亳州人.上述公务员告诉记者,外地来收购药材的老板绝大多数通过中间商,中间商就是亳州本地人,通过替老板砍价进货,赚取微薄的差价和服务费."老板走几百吨货,他(中间商)从中赚个一万来块钱."
农民李运领在当地也是一个小炒家.四个月前,李运领还是个老老实实耕田的农民,年收入不到2万,而在今年短短3个月中,他已赚够了以前一年的钱.8月份李运领以20元/公斤买进1吨多的槐米,9月份以30元/公斤卖出,并再次买入1吨多,至10月又以40元/公斤转手,如此净赚近3万元.
"拿我们当地话说,要发发得快,要砍砍得快."李运领告诉记者,炒槐米成功是由于当农民的时候就炒过,今年又是跟着懂行的亲戚一起干.接下来他还准备炒薄荷油,而目前薄荷油已达180元/公斤."这个风险很大,要不是以前也做过一些,现在可不敢做."
但在亳州市场上,金银花却门庭冷落.去年甲流时期,金银花价格曾高涨一时,甚至达到过400元/公斤的天价.而如今,河北货仅140元/公斤,山东货180元/公斤,较好的河南货也已回落到265元/公斤.
当记者在一个摊位表示要买入金银花作囤货时,看摊的老大爷显得很惊讶,"很少有人囤啦,明年会不会涨,这个谁也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