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局近日公布的三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继续呈现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经常项目顺差是去年同期的1.03倍,环比则增长40%。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方面是由于三季度进出口顺差大幅回暖,另一方面则是有数量不在少数的“热钱”披着合法的外衣在经常项下流入我国。9月份以来,随着市场对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逐渐加强,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新兴市场国家,我国也在其中。而由于我国的资本项下尚存在部分管制,因此很多“热钱”会借着贸易投资等名号进入国内。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近日就明确表示,美日欧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大量“热钱”流入新兴市场国家是不可避免的,从制度上讲“热钱”难以迅速进入我国,但是采取“蚂蚁搬家式”以经常项目的名义进入我国的钱是不会少的。
日前,香港金管局发言人亦透露,今年香港80亿元人民币兑换限额到9月底时还剩余一半,但在10月下旬就被用尽。也就是说,一个月之内就用掉了40亿元人民币兑换额度。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有大约6500亿港元的热钱囤积香港伺机进入内地,而那些换成人民币的资金去向就更加明确了。
而当前国内面临的局面是“通胀迫在眼前,调控引箭在弦”,但热钱却大量流入,一方面直接加速通胀的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货币政策,进而为通胀的调控增加了难度。要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就必须有效地防范热钱的进一步加速流入。
由于工资黏性、短期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主要消费品生产能力过剩,因此过剩的流动性短期内并不会直接涌入消费品市场,推动CPI上涨。但如同泛滥的河水,过剩的流动性总要自动寻找有利可图的去处。流动性过剩将首先导致资产和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之后增加初级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并逐级向产业链下游传递,直到提高最终消费价格。
热钱的流入加速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必然带来外汇占款的增加,不断增加的外汇占款形成了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增长,央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如果此时央行不采取冲销的政策,并且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使得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的关系为:M=B*K,式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B表示基础货币,K为货币乘数。随着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发生了改变,外汇占款已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减少对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债权来抵消外汇占款对货币投放的压力,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方式回笼货币,或者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近期,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控制货币乘数的有效战略。但是在热钱加速涌入,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故存在大量的热钱流入,而冲销这部分流入的热钱,将大大增加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主动性不断下降,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同时,热钱流入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联系密切。前期国际汇率乱像纷呈,其根源在美元,人民币位居漩涡之,应对之法当是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逐步而审慎的调整。故一次性的升值是不可能的,但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依旧,人民币取得较大的升值幅度,而彼时的升值模式与速度导致大量热钱涌入,并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流入→新一轮升值预期→更多热钱流入…的恶性循环。央行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只能被动地吸收外汇,外汇买入量越大,货币供应越多,故在减少货币供应以应对通胀时,央行陷入维持汇率稳定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两难境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制约。
解决这种两难,实现通胀的有效调控,关键在于防范热钱的进一步加速流入。
热钱进入我国的渠道,可以概括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三大类。具体地,经常项目下的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都可能成为热钱流入的渠道;资本项目下的FDI、证券投资、贸易信贷和贷款等也是热钱流入的渠道;而热钱通过地下钱庄进入中国的模式是,先将美元打入地下钱庄的境外账户,地下钱庄再将等值人民币扣除费用后,打入境外投资者的中国境内账户。
故防范热钱的进一步加速流入,应合理地对当前资本市场进行估值、形成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弹性,从而削弱热钱流入中国套利、套汇和套取资本溢价的动机。总体上,防范战略以疏导为主,辅之合理阻隔。具体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三点切入:
一、经常项目下的热钱流入:为防止热钱通过贸易渠道的流入,外管局应加强与海关的合作与数据共享,以更准确地识别虚假贸易,用公平价格来判断是否存在转移定价的情况。同时,外管局应与商务部加强合作来应对“买单出口”现象;
二、资本项目下的热钱流入:地方**和外管局应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未分配利润和对外负债的资金使用与流向的监管,防止热钱通过FDI渠道流入中国资本市场;
三、地下钱庄中的热钱流入:主要加强打击力度,以及对提供类似地下钱庄服务的商业银行的审查与监管,降低热钱通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之外渠道的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