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虽让很多企业提高了风险意识,苦练内功、挖掘潜力,但这也必然增强企业对于信息流的需求,随着流程增多,牵扯就复杂,最后“说不清、理还乱”的冲突就越多,总裁想不干“仲裁”的事都难。 传统的企业管理中,由于信息的传递不及时或者是沟通模糊、不精确,使得企业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问题成堆:
“总裁,设计部的图纸还没发给我们制造部,这要是耽误工期我们可不负责。”
“总裁,我们行政部根本看不到销售部的销售统计,这次估算失误不是我们的责任。”
“总裁,张某根本就没发给我邮件,我也完全不知情,凭什么让我担责任,他有证据吗?”
可见,这样的总裁每天都要不停的处理类似的抱怨,做着反复的“仲裁”工作,几乎60%以上的精力都耗费在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更值得一提的是,往往由于仲裁缺乏依据,有时还夹杂着总裁的私人感情而造成部门矛盾、员工矛盾,公司管理的恶性循环形成了管理黑洞。
谈需求
有一种说法,2个人存在矛盾,3个人就会变成政治。如果一个企业有了300乃至3000,甚至3万人的时候,摩擦力大于合力的现实将让有效管理变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这种种矛盾岂能由总裁一人解决?
近年来,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虽让很多企业提高了风险意识,苦练内功、挖掘潜力,但这也必然增强企业对于信息流的需求,随着流程增多,牵扯就复杂,最后“说不清、理还乱”的冲突就越多,总裁想不干“仲裁”的事都难。
有人说,“信息化”完全可以解决这种困扰。但我们常常还是会发现,一些所谓高度“信息化”企业的老总们仍然在做着无尽无休的“仲裁”工作,OA、ERP、CRM、EIP、BI应有尽有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却还是“扯不开、断不明”企业的“一团乱麻”。
说应用
问:是什么让“总裁”变成了“仲裁”?
答:是信息化管理工具的空白。
问:信息化时代,到底是什么让“总裁”变成了“仲裁”?
答:是一堆完全不能协同的信息化管理工具。
任何现代社会中的组织,都是依据职能来设置机构,各部门之间靠流程相互衔接运转成为一个系统并与外部组织保持联系,构成更大的生态圈。传统的财务、进销存、人力资源、项目管理等软件,由于厂商各不相同,所以软件之间互不联通,形成了所谓的孤岛效应。尽管后来出现了整合这些功能的ERP系统,轻松实现了出库单自动生成财务凭证,从而被记账、汇总、统计、查询,但显然企业中的公文、合同、会议纪要、工作计划之类的非结构化信息还是不能在ERP中存档,更无法分享给更多非ERP软件的使用者。
因此,当今时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不再凭借管理工具的数量取胜,而是管理工具之间的“协同”。但是,这种“协同”理念却不得不从多个角度进行诠释。
协同系统不是万能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待协同应用。
首先,不是任何企业都需要协同,例如,很多运营模式简单、信息传递直接的企业,根本不需要什么协同应用。
其次,就算部署了协同应用,有时也未必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因为信息系统管理的格式化信息,对于某些缺乏管理的企业来说,不但会造成企业经济负担,还可能会造成业务过程的繁琐,降低企业运作效率。
协同系统是局部的。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希望通过系统以实现全盘协同几乎是不可能的梦想。全盘协同的投入非常巨大,不仅仅是一个应用系统这样简单,还需要环境、法律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配合。通过“协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才是企业需要“协同”的终极目的。因此,只有认真考虑某个关键业务流程或局部的协同,才能够从信息化投入中获取效益,盲目地全盘协同,无异于画蛇添足。
协同系统需要时间。“不打无准备之仗”是企业协同系统成功上线的基本保证,企业不仅要上下齐心,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目前所处的状况,更要了解协同软件的供应商,“知己知彼”的过程请不要吝惜时间。
另外,正所谓“知易行难”,往往大型企业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牵扯的人员复杂,执行力的逐层缩减会使得协同应用的周期较长(相对来讲,中小企业则会好一些)。这个时间可能是3个月,也可能是3年,甚至更久。对于这一点,企业管理层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聊细节
那么,究竟企业应该如何选择信息化管理工具以实现协同呢?下面就不同的企业类型来分别说明。
中小企业:借助“在线协同软件”上位
对于刚起步的中小企业而言,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难处在哪儿?大多数的回答应该是,不知道该如何从五花八门的IT产品和方案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风险最小的信息化产品。同时,当今动辄几万、几十万、数百万的系统软件外加高昂的实施服务费,也确实让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望而却步。
SaaS(Soft Ware-as-a-Service)是21世纪开始兴起的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一种创新应用模式,是中小企业开辟信息化建设的一条新路。中文名称为软件运营。
首先,SaaS不仅减少或取消了传统的软件授权费用,而且通过服务商将应用软件部署在统一服务器上的方式,免除了企业用户在服务器、网络安全等硬件设备和软件升级维护方面的支出。客户不需要额外的IT设备、人员等投资(除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连接之外),就可以轻松获得所需的软件和服务。
其次,SaaS供应商通常是按照客户所租用的软件模块来进行收费的,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需订购服务,由SaaS的供应商负责系统的部署、升级和维护。部署时间最多不会超过90天,可谓是省时、省力。
另外,SaaS模式的软件项目还可以在任何接入Internet的地方与时间使用。不仅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区别,而且节省了大量资金,有效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
大型企业:依靠“纵横互补的ERP+OA”发展
SaaS模式虽然在中小企业如鱼得水,但是在大型企业却可能举步维艰。当目前“在线协同软件”还不适合大型企业的时候,大型企业还需另寻他路。如今,ERP已成为实施企业流程再造的重要工具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上线ERP系统,其功效可见一斑。
放眼国内,虽然目前大型企业(尤其是集团化企业)多半也已经完成了ERP的布局,但很多还是停留在“为我所有”而不是“为我所用”阶段。于是,在ERP实施中如何利用有效的辅助手段整合企业生产制造与市场需求?如何与上游采购商互动?如何在纷乱复杂的集团组织中,实现部门间、企业间的交流合作,真正突围企业管理中的信息交流壁垒成为当务之急。
OA(办公自动化)作为一种综合自动化管理的信息化工具,不仅适用于不同阶段的员工而且相对于集管理、控制、物流、渠道等多层面协和统筹的集团企业而言,还是一个能够为其ERP等信息化实施工作提供长期、稳定的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
ERP与OA作为目前企业管理的两大软件,两者的功能模块和侧重点皆不同。前者涉及物流、生产、财务等企业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主要面向于实际工作,后者则用于无纸化办公,是企业的工作审批和知识管理平台,更注重工作之间的联系。OA的主体是人,是在人与人协同的过程中,由人传递、携带、衍生出各种相关联的资源、信息,而这些资源、信息并非是协同软件的本身,仍然来自于应用系统(例如,ERP系统)。所以,注重协同OA与ERP系统的整合,才是大型企业信息化的关键。
作者:施金亮 林琳 来源:《企业管理》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