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1438 2
2010-11-28
刘戈:治通胀,先要解决食品涨价
10月份国民经济数据公布之前,我曾和一位同事打100块钱的赌。我的预测是CPI同比上涨3.9%,同事预测肯定超过4%。当然我的预测基于年初定下的物价上涨3%的努力目标,和上个月CPI上涨3.6%的数字。当然,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偏见。4.4%更接近于近一个月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

  而结果是,10月份4.4个百分点的CPI涨幅中,新涨价因素是主要推手。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上涨“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贡献”了16.6%。

  同事用我输掉的100块钱买回了糖炒栗子、苹果、西红柿,用作办公室的午餐水果。100块钱只买回不太大的两袋食物,和我们以前对100块人民币所产生的购买力的印象有了不小的差距,再次证明了4.4%的真实性和严峻性。

  此轮通胀和我们这一代人曾经亲身经历过的1985年、1988年、1993年恶性通货膨胀的共性是:通货膨胀总是从食品开始。1985年,我在上大学,某一天的中午,大学食堂的饭菜价格一下子几乎翻了一番,一毛钱的炒土豆片涨到两毛,四毛钱的红烧肉涨到八毛。一些家庭条件差的同学脸色当时就变得很难看。通胀带来的后果对于富人只是名义财富数字的减少,但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却是每餐饭中肉片、蔬菜、食用油的减少。

  与4.4%的通胀数字同时发布的,是 2010年前10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破7万亿,增长21.5%的数字。国家的财力继续快速增加,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却在通胀中降低。以眼下的情况看,由于货币超发,物价的上涨短时间难以逆转,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通过税收回收的部分货币补贴到国民身上。

  再回到1985年,就我个人而言,涨价后,家里从财政上给了我15元的食品补贴,同时我也适当降低了吃饭的标准,这样可支配的资金多了起来。家里能够向我提供财政补贴,也是由于父母在那一阶段不断地涨工资。这个链条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意义是,由于粮食和副食品价格的上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引发的生产积极性被进一步放大,中国人数千年来吃不饱饭的历史彻底结束。
食品涨价,同时城市居民涨工资或获得补贴,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民和市民购买力增强,刺激需求扩大,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的活跃。高通涨和高增长相伴,这样,对于未来的良好预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生活压力。虽然现在的情况和20多年前大不相同,但如此充裕的财政收入为补贴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支撑条件。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成功解决通货膨胀的实践,面对这一次是不是还有借鉴意义呢?▲(作者是中央电视台《今日观察》评论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28 20:26:29
易宪容:只干预食品价格,治不了通胀
11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希望采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等措施来保证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稳定。对于这些价格措施,能否达到相应的效果还得观察。


  这是因为上一轮的物价上涨与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有所不同。上一轮的通货膨胀确实出现过猪肉、食用油、牛奶等农产品的真实短缺,这些产品在市场上一度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种原因成了推动当时食品价格的直接因素。但是,这一轮整个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也不存在由于重大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的短缺,其消费品价格上扬更多的是外部原因。因此,如果仅是从农产品的供求来管理,能否达到管理过高通货膨胀的目的,是不确定的。


  在中国,由于农业人口占绝对比重,农产品市场没有进入门槛,国内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加上农产品生产的周期短、生产过程简单,这就使得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产品很少出现紧缺的现象。反之,任何农产品只要其附加值高,或能够有较好的利润水平,那么这种农产品生产就会有大量的人进入。比如,上世纪90年代广东的荔枝价格较高,结果导致广东、广西大量的荔枝园出现,荔枝价格也很快下跌。再比如,2006年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很快就有不少人聚集资金进入养猪业,猪肉的紧张供求关系很快得到缓解。而且在当前的大流通体制下,如果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的短缺而推高价格,全国其他地方的农产品很快地就会进入这些价高的市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农产品的价格是很难由于供不应求而上涨的。反之,农产品价格上涨更多的是外部因素所为。比如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更多的是由于房价飙升传导的结果。如果国内农产品价格真的是由本身的因素上涨了,它对中国经济来说并非不好,反而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真正发展与繁荣的标志。因为,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而让农民的收入水平真正提高,中国经济才真正踏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与此同时,农产品又是食品价格变化的决定因素,只干预食品价格,实际上最终受损的很有可能是农民。事实上,中国当前的CPI体系有严重的低估嫌疑,由于居住类消费的权重及计算基数过低,房价的上涨并没有完全反映在CPI指数上。因此,仅仅遏制食品价格上涨,短期内可能让CPI下降,但中国通货膨胀并没有解决。▲(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4 19:47:38
为什么“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更多的是由于房价飙升传导的结果。”
不太明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