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加财政支持力度仍然是关键
调查显示,在当前实现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遇到的主要难点中,选择“财政支持不足”的占33﹒87%,排在第一位。而关于增加投入和转变机制的关系,54.74%的人认为“当前主要矛盾是投入不足,投入增加之后才能转变机制”。这一方面体现,增加财政投入对这一轮医改成败的重要性。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同志曾指出,“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资金安全,是深化改革的关键”。调查也显示,53.68%的地市卫生局长认为自2007年以来,财政支出中卫生投入的比例有了“稳定增长”,10.53%的人感觉卫生投入比例有了“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在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大部分地市卫生局长感觉卫生投入的比例增长了,但也有21.58%的人感觉“没变化”和12.63%的人选了“说不清”。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地方**财政能力不足。调查显示,在影响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中,**财力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素,占34%。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医疗卫生投入责任主要由地方承担,尤其是市县级财政承担。2009年新医改方案出台后,**承诺在未来三年为医改五项重点改革投入的8500亿元,中央**只占3318亿,60%需要地方**投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省与省之间,省内不同地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都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有的地方甚至只能维持“吃饭财政”。地方**增加卫生投入必然受制于财政能力,因此必须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上下手,努力弥补各地由于经济和财政能力不同而造成的公共服务不平等。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认识问题。调查显示,在当前实现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遇到的主要难点中,“地方主要领导不重视”占15.61%,排在第三位。卫生部陈竺部长曾指出医改“最重要的挑战还是在于一些地方对于卫生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我们在其他调研中也听到一位卫生厅长指出现在对于卫生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从中央往地方,层层递减”。而很多地方医改取得较好进展,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省市一把手亲自抓。因此,调整地方**官员考核机制,将医改进展和效果纳入对地方**官员,尤其主要领导的考核,辅之以财政体制的完善是当前促进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保证医改中“增加资金投入”能够真正落实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