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是的神经病一旦发作,十个壮汉也拦不住。
十年多来,比尔屡次蝉联世界首富,就是因为他一个人排他性地把持视窗系统的所有权。
如果经济的windows操作系统,真的被楼主这种恶棍或者别的为人民服务组织把持,人间地狱不请自来。
我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下去是信息社会,如果社会主义可以代替资本主义,那么社会主义必然也是个信息社会,社会主义会带有更多的信息特征,
我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生产和生活全部由机械代替,而机械也全部由信息系统控制,而所有的人都在开发信息系统。一旦某个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就能自动地运行下去,具体的生产和生活都不用人来操作了。
而这些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建立一个经济的、环保的、有效的信息系统集群,这就要靠在社会上建立一个总信息平台来控制。
这个总信息平台相当于一个网络操作系统,他将物质的世界都封装了起来,并且制定了一个可发展协议作为平台中的看不见的手,其上运行的软件就是不同的经济系统,这一系列的经济系统包括生产的、或生活的、或创新的项目。软件由人开发,开发完成后自动运行(自动生产或自动生活或自动创新)。
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是所开发的软件项目产生了社会和生态效益。社会主义实行三次分配,第一次按劳分配,第二次按需分配,第三次获得实物。不存在交换,因为所有产品都是公有的。计算机计算出的市场需求决定按劳分配,实际发生的市场需求决定按需分配,最后个人的喜好决定获得的实物。
我觉得有些事情是有用的,比如说开发经济学编程语言,经济学操作系统,经济学软件体系。
比如说有一个项目就比较有意义,就是经济协调器,这是一个经济角色软件,理当每个人或企业都配一个实例,主要用途是让每个人或企业都可以在经济协调器的辅助之下实现最大理性,也可以让科技孵化器有一个量化的预演环境。这是实现信息社会主义之前必须先完成的一个信息体系。有利于让科技孵化器的时间向信息社会主义可以承受的程度(时间越少越好)前进。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比如说有一个项目就比较有意义,就是经济协调器,这是一个经济角色软件,理当每个人或企业都配一个实例,主要用途是让每个人或企业都可以在经济协调器的辅助之下实现最大理性,也可以让科技孵化器有一个量化的预演环境。这是实现信息社会主义之前必须先完成的一个信息体系。有利于让科技孵化器的时间向信息社会主义可以承受的程度(时间越少越好)前进。
我说的根不是你们想的那回事,因为计划经济下根本不在企业,也不需要企业家,实行上不需上什么计算机网络,只要运算量足够那么计划经济就足够完美。
通过线性规划,那么中央给出影子价格,那么下边的生产单位,在这个限制条件下分别对策,完全可以最优同时也与中央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
那些自由经济学者,一致都在误致群众,说什么计划经济要有什么万能决策者,实际上根本不是,计划经济实际上也是分别决策的,只不过计划经济是在限定条件下决策。
我主要把计划经济比作WINDOW操作系统,主要是说重工业体系,任何消费和需求都是依赖于重工业的能力的,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重工业创造。
古时候的人还有各种需求呢,可他们能造出飞机、造出火车么?
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起点是不一样的,计划经济的起点是扩张生产力(重工业优先进),实后进行补给(轻工业根上得到重工业的生产能力)。
而市场经济的起点是企业赚钱(生产消费品),等饱和了才发展重工业,这样对于非工业化国家和落实工业国家来说,就是后发了,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不通过贸易保护或者是计划手段进行工业化国家项例,只要是自由经济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重工业——基干产业体系,只能成为地地道道的依附型国家。
比如说有一个项目就比较有意义,就是经济协调器,这是一个经济角色软件,理当每个人或企业都配一个实例,主要用途是让每个人或企业都可以在经济协调器的辅助之下实现最大理性,也可以让科技孵化器有一个量化的预演环境。这是实现信息社会主义之前必须先完成的一个信息体系。有利于让科技孵化器的时间向信息社会主义可以承受的程度(时间越少越好)前进。
我主要把计划经济比作WINDOW操作系统,主要是说重工业体系,任何消费和需求都是依赖于重工业的能力的,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重工业创造。
古时候的人还有各种需求呢,可他们能造出飞机、造出火车么?
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起点是不一样的,计划经济的起点是扩张生产力(重工业优先进),实后进行补给(轻工业根上得到重工业的生产能力)。
而市场经济的起点是企业赚钱(生产消费品),等饱和了才发展重工业,这样对于非工业化国家和落实工业国家来说,就是后发了,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不通过贸易保护或者是计划手段进行工业化国家项例,只要是自由经济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重工业——基干产业体系,只能成为地地道道的依附型国家。
同意!
比如说有一个项目就比较有意义,就是经济协调器,这是一个经济角色软件,理当每个人或企业都配一个实例,主要用途是让每个人或企业都可以在经济协调器的辅助之下实现最大理性,也可以让科技孵化器有一个量化的预演环境。这是实现信息社会主义之前必须先完成的一个信息体系。有利于让科技孵化器的时间向信息社会主义可以承受的程度(时间越少越好)前进。
我说的根不是你们想的那回事,因为计划经济下根本不在企业,也不需要企业家,实行上不需上什么计算机网络,只要运算量足够那么计划经济就足够完美。
通过线性规划,那么中央给出影子价格,那么下边的生产单位,在这个限制条件下分别对策,完全可以最优同时也与中央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
那些自由经济学者,一致都在误致群众,说什么计划经济要有什么万能决策者,实际上根本不是,计划经济实际上也是分别决策的,只不过计划经济是在限定条件下决策。
我有点明白你在说些什么了,那么影子价格有具体的形成机制吗,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反映到影子价格中来呢。
还有总觉得有些僵化的体制,如何保证工人积极性呢。(对不起,我不懂计划经济)
我有点明白你在说些什么了,那么影子价格有具体的形成机制吗,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反映到影子价格中来呢。
还有总觉得有些僵化的体制,如何保证工人积极性呢。(对不起,我不懂计划经济)
为什么社会总需求是个思维陷井
为什么我说那些自由经济学者提出计划经济的需要知道社会总需求是一个思想陷井?那就是无论那种经济状态社会总需求根本不可能满足。
如:汽车,全中国有多少人需要汽车、全美国多少人需要汽车,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得到满足?即使在将来生产力(重工业)发展到一程序满足了,那么对于新产品呢?是不是能给每一个人提供?
而现有的生产能力技术(重工业)和资源(包括社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等)能否满足这种生产呢?
不能!
正是短缺产生了经济,
而社会总体(理想中的市场经济假微观衡均衡竞争条件下会得到这种社会整结果,而计划是直接从宏观上来追求这个结果,由于企业没有自主性那么,就可以直接灭视企业个性的行为)
在理想状态下就是追现求在现有生产能力条件下的生产最大化,在均衡条件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产品是让老百姓去选。
但是市场经济还有一个问题,那种会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状态完全是假设不可能实现。
市场经济下微观的需求是什么?是有效需求,即有够买能力的需求,当这种够买能力不足时,
那么就不能达到社会整体的理想状态。而且企业追求利润(有效需求),是否
还有总觉得有些僵化的体制,如何保证工人积极性呢。(对不起,我不懂计划经济)
一般的企业怎样保证工人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下同样也是这样。
积极性与工资挂钩。
计划经济下人企业是通过影子价格来进行经济核算。
企业必须选择影子价格进行核算,获取这种“虚拟的利润”,企业自身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与中央计划局或分计划局的目标完全一致。
由于计划经济不会像市场经济那样产生价格,如果人为的去乱定价就会出乱子。
那么必须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来得出原材料、资源、劳动力等的影子价格进行经济核算。这时进行社会生产,企业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竞争,直接达到最优的配置状态。
计划经济最要命的问题,就是得出这些影子价格,这就面临着恐怖的运算量。
虽然苏联当时也受运算速度的限制,计划经济还是有些缺陷,但苏联的计划经济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危机,苏联的危机是思想危机,根本就不是经济危机。
人是懒惰的,所以社会才会进步,因为人总想着减少劳动,提高所得。
投机是人的天性所使,虽然社会发展不是靠的投机而是诚实劳动,但是只有在投机之中才会有高度的思想迸发和意识创造,没有投机的社会是没有思想的源泉的,也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发明。
而计划经济正是一个没有投机的社会,如何能保证进步的源泉呢。
人是懒惰的,所以社会才会进步,因为人总想着减少劳动,提高所得。
投机是人的天性所使,虽然社会发展不是靠的投机而是诚实劳动,但是只有在投机之中才会有高度的思想迸发和意识创造,没有投机的社会是没有思想的源泉的,也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发明。
而计划经济正是一个没有投机的社会,如何能保证进步的源泉呢。
你提的又是一个两难的思维陷井,你是谈诡辩的哲学还是真真实实的经济学。
每一种制度都有一个内在的矛盾在推动它进步。
实现生活中,如果说市场经济是提高人的效率的制度,计划经济正是提高机器效率的制度。
计划经济有着在重工业(基干产业)上的像细胞一样的裂变和技术上的加速的功能。
现在工业社会的一切技术进步都是重工业体系来推动的,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重工业创造的。
个人的创造,只不过是在现在的技术平台(这需要人才极端密集的重工业体系才能创造出来)的利用而已。
特别是现代工业体系,如果拆散成个人就没有技术力了。(这一点学文科的认识好像与学工科的认识就不一样)。
看看发明创造最多的日本,恰恰是日本人比较傻,只知道埋头搞技术。在中国已经把科研体系解体成个体户的八十年代后,日本的重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确是大锅饭、终身制。
很搞笑的是中国人积极性提高了,改革开放的后二十年确没有拿出一点技术成果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学文科的人只是从哲学的不切实际的角度来考虑技术进步(实际上是假的),而不是从工科的工程学的角度来考虑技术的进步!
现代化的社会体系,技术方面的人才的积累合作,所产生的技术成果有着成几何倍的递增趋势。
拆散了就没有技术力了,理想的市场经济只适合农业手工业社会,竞争是有利于个人经营投入的积极性,确不利于技术上的不断积累加速。
因为技术体系是强调合作分工的。
当然,有些时候,投机可以利用技术的拿出来应用,但是认为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就错得太离普了。
计划经济只要不要向以前苏联那样为了军备竞赛对国内的民用也实行很严格的技术封制度。
那么只要给管理者一定的奖励制度,以最后结算出来的社会效益与管理者工资挂钩,就可以促进基干产业的技术运用到民用领域。
那么只要给管理者一定的奖励制度,以最后结算出来的社会效益与管理者工资挂钩,就可以促进基干产业的技术运用到民用领域。
那么有人会愿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挺身而出,为了点工资而进行创新吗?
你的意思我知道,在生产线上改造一下比如改造软件什么的就是技术创新对吗?那道好一些,问题是如果需要一条新的生产线呢。付出了很多,但最后还是别人说了算值得吗、行吗。
付出与回报的预期总要对等,非常的事情就要非常的手段。创新就需要自主,这也不是我说的。
我相信公有制,但是不相信计划经济。
看看发明创造最多的日本,恰恰是日本人比较傻,只知道埋头搞技术。在中国已经把科研体系解体成个体户的八十年代后,日本的重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确是大锅饭、终身制。
很搞笑的是中国人积极性提高了,改革开放的后二十年确没有拿出一点技术成果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之所以没有一点重大的技术成果问世,是因为中国不承认投机而只承认实干的缘故,社会没有了投机也就没有了根本的精神动力,不会有创造发明的源泉,也就只能跟着西方文明发展经济。
当然了,只有投机也不能有好的创造发明,投机也是依附在实干之上才能对创造发明有用的,比如说阿里巴巴的马云不懂信息技术,而只是会搞一些搜星、淘韦小宝之类的文化牌,这对于技术创新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多的是这样的人物。而微软的总裁比尔。盖恣却本是技术专家。
你的意思我知道,在生产线上改造一下比如改造软件什么的就是技术创新对吗?那道好一些,问题是如果需要一条新的生产线呢。付出了很多,但最后还是别人说了算值得吗、行吗。
问题是创新本身就有,只是管理者怎样对应用。苏联当初本身就是第一科技大国。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的创新,90%以上其实只不过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的应用。而这种技术就需要重工业体系来提供。
市场经济首先就不适合于重工业体系。即使是在发达的资本国家重工业体系也是大企业、垄断企业,这正是一种计划经济模式。
学文科的人最错误的地方认为,一个人都可以完成那些需要大量社会分工而且是跨项业的许多专业人才才能完成的工作。
生产线的改造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技术人才的积累的过程,个人根本不可以完成这种繁重创造工作。你在这点上显得很无知。
科研体系有时保持大量的庸员是有好处的,每一个人不是想创造就能创造,许多时候平常的庸员偶尔确能解决技术上一点点的难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6 11:11:32编辑过]
付出了很多,但最后还是别人说了算值得吗、行吗。付出与回报的预期总要对等,非常的事情就要非常的手段。创新就需要自主,这也不是我说的。
任什么企业的厂长经理应该比技术人员工资高???凭什么!!!!!!!!!
这就是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里最不公平的地方,而在计划经济下是技术人员的工资最高。
在计划经济下工资差别可以是几十倍或上百倍的,但是企业的实际利润要与企业剥离,企业只能结算虚拟利润,由中央以工资、奖金的形式来分配,这样就可以绝杜腐败。
国营企业变成国有企业,也就是国有私营这正是腐败之源!!!!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之所以没有一点重大的技术成果问世,是因为中国不承认投机而只承认实干的缘故,社会没有了投机也就没有了根本的精神动力,不会有创造发明的源泉,也就只能跟着西方文明发展经济。
当然了,只有投机也不能有好的创造发明,投机也是依附在实干之上才能对创造发明有用的,比如说阿里巴巴的马云不懂信息技术,而只是会搞一些搜星、淘韦小宝之类的文化牌,这对于技术创新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多的是这样的人物。而微软的总裁比尔。盖恣却本是技术专家。
中国没有技术进步,正在于为提高个人积极性而把科研体系拆散成个体户。
这样做是违背工学原理的,怎么会有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需要大量的人才积累和技术上的分工合作,而中国放革开放以来为了提高积极性,拆散得支离破碎。
而且多数基干产业的技术进步实际上是跨项业的,根本就不好分是哪个人个人的技术成果,而计划经济下重工业体系是一体的,这种信息共享更能促进技术进步。
另外技术人才,并不是你有高学历就是技术人才,小学生也可以设计飞机。
重工业体系上的现场主义教学是比学校更好的技术培养体系,
小学生虽然不懂很深的技术原理,可也能在重要的技术环节上起到关健作用。
所以重工业体系保持庸员是很重要的,日本的企业就是这样,完全就是大锅饭。
为什么介绍美国企业文化的一些书中提到,美国的一企业从来不解顾工人,那就是重工业体系。
这是中国现在的很多企业家所不能理解的,因为中国是下由产业链环的国家,下由产业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复杂的社会分工。
如果在重工业体系搞减员增效,那就错得太离普了。
重工业体系,大锅饭、辈份制,以及现场主义是很有好处的。
重工业体系可以产生裂变反映和技术上的不加速。
比如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上,以CPU为例,从8086、80286、80386、80486直到今天的Pentium-IV,在技术指标上来看,一直都在按照Moore's Law而迅速进步。为了达到这种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Intel公司的实验室只有依靠重工业体系所提供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的设备,仅仅有轻工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无论如何都也是不能做到这种技术进步的---即便是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廉价抛售自己的自然资源、第一产业产品或轻工业产品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如果让我们暂时撇开国界而继续追根到底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实现技术进步并开发出先进技术的西方巨型公司最终也都还是依靠重工业部门所制造的设备。
重工业体系不仅具有在质量和技术上不断加速的进步能力,在数量上呈现指数型发展的惊人能力。当我上小学时,曾经在历史课上听到了这样的一种说法是:"Stalin饿死了乌克兰的农民,将他们的粮食拿到欧洲去换到了一座钢铁厂,然后用这座钢铁厂所生产出来的钢铁又建造了一座钢铁厂,这样Stalin就有了两座钢铁厂,然后又用这两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两座钢铁厂,于是Stalin就有了四座钢铁厂,接着再用四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四座钢铁厂,Stalin就有了八座钢铁厂,最后Stalin又用这八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八座钢铁厂。这时,Stalin就有了十六座钢铁厂,然后Stalin就有足够的钢铁来制造坦克打Hitler去了"。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地幼稚,但是仔细地考察Stalin时代的苏联历史与相关统计数据,就不难发现30年代的苏联经济的确是以类似的方式运行的。这也正是1914-1918年间德国在法国颇为艰苦而在俄国却相当轻松,可是1941-1945年间德国在法国颇为轻松而在苏联却相当艰苦的根本原因。
通过不断地增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进行重工业生产体系的简单自我复制,的确可以实现类似生物繁殖一般的指数型数量增长。如果让我们观察一下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4年的中国钢铁产量,比如说中国的钢铁产量在1950年不到100万吨。1958年是1070万吨,1980年是3700万吨,1996年则是1亿吨,2003年则是2.1亿吨,2004年则是2.7亿吨,我们马上就能够发现这种指数型增长。某些中国的经济学家将之归功于1980年以来的中国政府的政策改变,但是这种增长的真实原因其实在于重工业生产体系能够实现数量的指数型增长这一关键特性。至少对于一个大国和中等国家或一个有潜力成为这种国家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如果没有重工业体系,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经济腾飞。
而农业、手工业或第三产业都无法如此自行促进本身的产量和质量,除非同比例的增加人口。例如传统农业,无论你为下一年的耕作准备多么充分,在土地上流出多少汗水,种下多少种子,也很难让下一年的产量在历史最高产量上提高10%。手工业与现代工业相对比更能说明问题: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手工业者的技术水平,拜个名师或许可以让你迅速的变成熟练工人,但和农业一样,想持续的提高工作效率是不可能的,你最好的结果是让效率停留在与你的师傅不相上下的水平上。当然,农业与手工业中也存在技术进步,但单项的,孤立的,无法与其他技术成果互相促进的技术进步不具有持续性,一旦新技术普及,进步也就此停滞。与此相对比,现代工业不仅规模可以指数化扩大,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的和技术可以在一代代机器中积累,各种技术之间可以相互支援、提高;手工工具可以用来生产最初的机床;而机床本身又可以生产更精密的尺子,更精密的机床,为自身生产动力机械,同时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器材促进整个科学的进步,再从科学的进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最终,我们可以得到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在差不多2个世纪的时间里,简陋的机床和蒸汽机进化成了今天的太阳能电厂、数控机床、气象卫星,而且能源-资源的采集和加工能力的提高还没有触顶的迹象,这种进步是手工业-农业社会根本无法想象的。
中国的去工业化先从农村开始,分工协作的人民公社解体,包产到户,调动积极性,重新回到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村的组织资源被浪费了。然后是城市改革,减政放权,自负盈亏,产业结构间的协调配合瓦解,个人发财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技术水平却停滞不前,中国的工业革命就此夭折。去工业化极大破坏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但是,政府把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向消费倾斜,如军转民,砍掉大部分科技发展计划,大举内外债引进国外的消费品或消费品生产线,一味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增加工资。工业生产急剧向消费品生产倾斜,国民生活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改善。短期的生活改善掩盖了技术力停滞不前,迷惑了中国人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
中国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有相似的消费品匮乏的历史,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经济企画厅1996年编的《战后日本经济的轨迹》--经济企画厅50年史,这么写到:经过50年的岁月,我们对先人肃然起敬。日本的电视专栏里,那是个清贫,但却又是拼搏奋进的火红年代。询问普通的日本人,为什么倾斜生产,而不是改善生活,回答那是国家的根基。中国则完全相反,正式文件中指责先人犯了错误,走了弯路。学者们不断论证当年如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当时消费多些,现在的收入会增加几何。普通人则觉得少吃了几口饭,少穿了几件衣,不堪回首。对"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看法,普通日本人会异口同声回答:不行;而中国人则认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造船很长时间不能改善生活怎么办?日本人的回答是:忍耐;中国人则是控诉。这反映了中国日本的文化差异,日本完成了文化革命,而中国却没有,特别是中国的上层阶级没有具备工业化思想。
经济结构的不断细分化、原子化,导致了研发能力枯竭,高消费又使政府不能投资于国民的义务教育,也不能投资于民族的新技术新产业。于是大规模成系统的引进外资,利用外资促进中国的改革。一代名相朱熔基主张:应该帮助外资打垮国企,无论国资外资,在自由市场上获胜的就是好资!把邓小平理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由不问姓"社"姓"资"到不问国籍,外资象潮水一样涌入中国,接管和改造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国累计利用外资过680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过5000亿美元。表2,体现了中国去工业化的进展。
表2:90年代中国工业增加值的组成及工业化程度(%)
年份 外资企业比重A 采掘及原材料工业比重B 本国正规制造业比重C 非正规制造业比重D 工业化程度E
1992 5.5 26.9 42.1 25.5 18.4
1994 8.5 26.6 40.8 24.1 20.4
1996 9.8 21.5 30.7 38.0 17.4
1998 12.2 20.1 25.9 41.8 16.2
2000 15.4 22.3 26.5 35.8 18.5
数据来源: 本表所使用的工业增加值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上国民生产总值构成表。1998年以前外资企业和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的增加值取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1998年以后取自"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
计算说明: 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或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外资企业增加值-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非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外资企业增加值-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A、B、C、D各栏百分比分别由外资企业增加值、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和非正规制造业增加值除以工业增加值而得,这四栏的百分比相加为100%。E栏数据由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与外资企业增加值之和除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而得。
从表2可以看出,90年代中国的工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外资企业比重明显上升;其次,非正规制造业(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血汗工厂)的比重迅速提高,但此类小型简单的工业生产活动不能运用多少现代工业技术,也体现不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再次,本国正规制造业(譬如已经破产的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42.1%跌落到26.5%,这说明本国的正规制造业处于明显的相对萎缩之中。大规模引进外资发生了外资替代本国正规制造业的结果。1992年本国正规制造业与外资企业增加值的比例是9比1;而到了2000年本国正规制造业与外资企业增加值的比例变成了6比4。考虑到外资和本国正规制造业合计在工业的比重从1992年的47.6%下降到2000年的41.9%,引进外资并未有效地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工业增长中出现了本国的正规制造业被技术简单、规模很小的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所替代的"弱质替代强质"现象。工业化过程中,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都会呈现蓬勃活跃的局面,但正常情况下这些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正规制造业的补充和配角,它不可能独立支撑经济现代化。
正规制造业的相对萎缩意味着对制造业各部门熟练技工,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趋于下降,城市失业率急剧上升,而他们却曾经是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其次,外资企业的大部份所从事的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型生产。即使从事高技术产品生产,虽然进口的产品零部件之技术含量高,但在中国的加工装配工艺的技术含量却并不高。因此外资企业需要的劳动力大部份是低工资的非熟练工。由于把物质刺激作为经济发展的法宝,调动个人积极性成为企业管理的唯一目标,中国的劳动力正转化成与钢铁机器竞争效率的人肉机器。与钢铁机器竞争效率的结果,90年代初以来,广东的打工工资只增长了68元,如果扣除通货膨胀、教育、医疗、住房等,实际所得大大下降。农产品的市场开放,中国农民也以血肉之躯与外国的农业机器竞争。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真正就业率已经跌落到50%,且常常只能就职于秘书等技能简单的白领职位,文科理科学生基本失业,只有工科学生因为可以在流水线上当技术员而谋得一份工作,但工资也与从事简单劳动的日益接近。中等收入阶层整体上趋于被消灭,少数高层人物却能够从外国投资者手中分得丰厚的利润。社会收入两极分化,社会结构与拉美及东亚诸国接近,穷人买不起,富人买够了不想买,消费需求持续萎缩,价格年年走低,越来越依赖外国市场。
随着正规制造业萎缩,消费低迷。政府的财政收入日见紧张,需要引进更多的外资弥补,导致更多的正规制造业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为了刺激疲弱的经济,中央政府大量举债,大量投资土木工程项目,以营造需求。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也大力推动房地产,大兴土木。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改善了城市的外观,在外资的推动下沿海若干大都市和郊区也形成了局部"繁荣"。掩盖了中国经济实体的虚弱。可是倚重土木工程投资来支撑的增长对整体经济的推动力是偏倚而虚软的。这样的投资主要产生的是对原材料能源的需求,而对制造业的刺激相对微弱,无法带动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改善产业结构的现状,反而强化了目前的结构性弊病,在增加城市就业和提高多数人收入等方面几乎无能为力。这种靠透支政府信用的刺激经济增长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经过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到今天,以钢铁、机械、电子和化学为中心的基干产业全线崩溃,钢铁业只能做粗钢,化学也只能生产初级原料,半导体产业早已消失,机械行业行将就木。中国几乎不能够独立设计生产现代化的工业产品,武器装备依赖进口,国民经济所需的各种装备也依赖进口,中国作为工业国家的基础已经瓦解了。没有基干产业的支持,所有的产业要么依附于外国,要么变成炒作者的泡沫。中国经过了百年轮回又走上了清末民国"水际制造业"的发展道路。使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依赖外国市场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的研发能力急速瓦解,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水际制造业"只需要高层管理者、高级官僚,和底层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人肉机器,不需要多少有知识有技术的中间管理者和工程师。人口的再生产也适应这种需求,教育产业化,使人肉机器的下一代还是人肉机器。即使大学毕业,也不能接受独立产业培训,还是人肉机器的候补。而高层官僚子弟和买办资本家的后代留洋镀金,从思想上与西方接轨,自然受外国资本赏识,回国继续作威作福作买办,为外国组织廉价劳动力生产。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在中国不仅有其政治氛围,而且在整个产业结构方面也已基本成型,因此很难逆转。中国的经济改革路径解决了精英阶层的经济需要,但却未能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也就无法改善大多数国民今后的生活状态。
靠人肉机器驱动的中国经济,由于暂且拥有无穷无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不用考虑其它国家的人力竞争,当然印度是个问题,不过看来现在还不是中国的对手。中国的未来会如何?
可见那些学文科的或有文科思想的来指导经济的巨大危害性。
它们只知道提高个人效率,确破坏了工业化社会的这种分工结构。
未来中国需人的只不过是一堆人体绞肉机而已,我们的后代要用我们的血肉之躯去拼西方的机器。
如果说市场经济提高人的效率,那么计划经济就是提机器效率,这点毫不为过!!!
人的效率,再高以肉血之躯去拼机器,后果是可能想像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6 11:45:46编辑过]
强制性工业化对于人民短时间来说是痛苦的,
而长远来说可以取得利益最大化。
如果80年代继续,强制性工业化,不要改善生活水平那么快,那么到2000年时中国已经济是第一工业大国、第一大经济实体,到时候人均GDP也是一流的。
只要重工业发达,你把人民币与美元的比值对调过来就行了,老子的人均GDP就是美国的十倍。
现在中国的一群蠢猪一样人信起GDP来了,
就算中国每个10%的增长,发达国家不增长,你的人均GDP也永远不可能超过别人,到头来还是在为别人创造财富,资源和耗费了巨大人力创造到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换回来的只是一点点有高附加值的东西和一大堆废纸。
可见GDP是一砣屎,蠢猪一样的中国人喜欢吃屎!!!!!!
根本不明白工业化体系的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6 11:55:23编辑过]
对于重工业的重要性问题是,要提高整个基干重工业和关键产业的水平可能会比造原子弹更难,这是局部开发和整体开发的巨大差别。
中国以前这么穷,技术人员这么少,要提高整个基干重工业和关键产业谈何容易,只有先富起来,才会有更多的技术人员,才会有全民的智力进步,才会有国际智力进入中国安家。
重工业的指数发展也许是吧,但是这是在某个产品内部而言的,要一个一个地指数式地发展基干产业和关键产业,在以前要饿死多少人呀。国际合作还是必要的。
中国以前的发展大多是为了争得信心和地位。而今后更要务实一些。
任什么企业的厂长经理应该比技术人员工资高???凭什么!!!!!!!!!
这就是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里最不公平的地方,而在计划经济下是技术人员的工资最高。
在计划经济下工资差别可以是几十倍或上百倍的,但是企业的实际利润要与企业剥离,企业只能结算虚拟利润,由中央以工资、奖金的形式来分配,这样就可以绝杜腐败。
国营企业变成国有企业,也就是国有私营这正是腐败之源!!!!
试想在市场经济下一个企业家得到了一亿元钱,除了其中的一千万有点效用外,其余的九千万有什么意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他还干个什么,还不是为了有一个成就感。
而在计划经济之下,就算工资有差别,但是成就感从那儿来,没有成就感谁会去投机,没有投机那有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动力。(当然我说的投机是建立在实干之上的投机)
中国以前这么穷,技术人员这么少,要提高整个基干重工业和关键产业谈何容易,只有先富起来,才会有更多的技术人员,才会有全民的智力进步,才会有国际智力进入中国安家。
日本以前不穷吗?技术人员不一定要大学生,现场主义培养了不少技术人才。
现在所谓的技术人才(大学生)这么多,可有拿出过屁的技术成果,别忘了当年日本人的很多设计员也并没有什么高学历。
别忘了在计划经济下教育成本极低,苏联的一五、二五计划,培养人的技术人才比德、英、法、日的总和还要多。
计划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赶超战略模式。
为什么七十年代某,我们有完整的基干产业,有数控车床、有大飞机制造、有CPU集成、有半导体产业、等,什么现在没有了。
重工业的指数发展也许是吧,但是这是在某个产品内部而言的,要一个一个地指数式地发展基干产业和关键产业,在以前要饿死多少人呀。国际合作还是必要的。
重工业体系还有在技术上的不断加速的作用,苏联、日本、美国、德国都是。
中国除了大跃进饿死了人,就算文革那么乱的,饿死人了么??????????????
好不容易付出来代价完成了农业的集体化,只要推广机械化,和化肥等产量提高,那么粮食产量就会提高。
中国的生活水平是不断改善的,但80、90改善得太快了,适应的改善就行了,为什么要那么快?
如果不那么快到2000年中国又是另一个超级大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