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殖民地
摘要: 经济殖民地,是指国外投资组织、公司进驻它国以合资或其他方式进驻品牌企业,逐步制约并最终取代进驻品牌。利用联盟或其他方式压制价格打击进驻国企业,挤占市场。以迫使进驻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向,生产母国所需低端高耗品,转移污染及通胀压力。并以母国科技、经济优势、政治胁迫制约进驻国发展,同时动用既有优势干预、影响进驻国政治决策。该被进驻国,即为该母国的经济殖民地。
经济殖民地-简介
经济殖民地
经济殖民地,是指国外投资组织、公司进驻它国以合资或其他方式进驻品牌企业,逐步制约并最终取代进驻品牌。利用联盟或其他方式压制价格打击进驻国企业,挤占市场。以迫使进驻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向,生产母国所需低端高耗品,转移污染及通胀压力。并以母国科技、经济优势、政治胁迫制约进驻国发展,同时动用既有优势干预、影响进驻国政治决策。
该被进驻国,即为该母国的经济殖民地。
经济殖民地-论述
相关著作
先说介绍一篇文章:《亚洲华尔街时报》2006年7月31日登了一篇文章,讨论是否应该迫使人民币升值,其核心观点是,中国实际上是美国的殖民地,因此不需要让人民币升值。
很担心中国成为美国或者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地.但是,没想到《时报》登得这么真实直接.人民币如此紧的盯着美元,但是,人民币对日元,对法郎早已经贬值了.我们对其它货币的汇率是升还是贬,完全是公开的.如果你真懂经济史的话就可以发现,19世纪时殖民地与宗主国的货币是完全挂勾的,因为你就是成员.19世纪的法郎区实际在经济上就是法国殖民地.我主张人民币可以适当升值,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贬值.是升是贬,这是中国的货币主权,应该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外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人民币坚持和美元摆在一起,那么,中国在客观上就是美元区的一员,就会成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因素摆进去,问题就更严重.我们可以设想,因为中国现在是由中国人自己领导的,所以还没有人指责.如果是外国人在中国当总督,那么世界上就会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说:别人在剥削中国。
《时报》的文章说,其实人们应该感谢北京的政策.中国的工资那么低,又缺乏劳动保护,美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可以赚大钱,美国消费者可以买到又便宜又好的商品,如果让人民币升值,美国老板到哪里去找这么一个劳动力成本又低,社会又稳定的国家呢?
这的确是大实话.中国工资低,在市场上叫做成本低.为了进一步突出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我们的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不添置劳动安全设备,不把劳动安全,劳动保护当回事.中国每天发生的无数工伤事故我们看不到.挖煤是要死人的,中国是全世界出工伤事故最多的国家.煤矿里发生这么多事故,看看这些国营企业哪个增加工人的福利了!他们什么时候顾这些工人的安全了?我们的资本家要降低成本.资本家认钱不认人.人命值多少钱?设备值多少钱?一比较,宁可多死人,不可投资购买矿井安全设备.你们在网上可以看到,石广生到社科院来搞讲座,我就在下面给他递了一个条子,问他这些些问题.但他却没有回答我.我们加入WTO,美国人迫使中国加入"劳工条款".他们说得很漂亮,说你不能牺牲你的工人.如果中国工人待遇达不到WTO的标准,WTO就惩罚你,西方虽然是资本主义,但是由于工人运动的壮大,制定了很多保护工人安全的条款,对工伤事故是要检查的,是要控制的.比如有毒气体不能超过多少,超过了就要罚款,停业整顿你的生产。但是,西方的工会要求扩展到国际贸易里面,注定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反感,因为这是在指挥第三世界国家。
经济殖民地-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地新华网专稿:日本一家有影响的杂志,日前就中国经济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评论:中国经济在宏观上取得了成功和发展,但在微观上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开始达到了极限;中国企业只是关注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是全力开发自主技术;中国企业之所以不能发挥独自性,这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经济环境造成的。
这家杂志告诫说,外资厂家从一开始就在中国市场扎满了根,发挥着技术和品牌的绝对优势,而中国企业只能通过效仿和低价格来与外资企业抗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果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国内市场也被外资逼入困境,中国经济有可能被外资左右。日本《选择》月刊1月号刊登的这篇文章,题为《中国国家昌盛而民族工业走向衰亡》,要点如下:。
中国经济从年增长率每年上升进入了维持同等水平或下降的局面。许多人认为,2004年为9.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5年已经降到9%左右。尽管猛踩油门的加速期已经结束,但是作为“惯性”来说,这个增长率也不算低。
表面上,中国经济仍维持着非常好的势头。的确,中国有收购了IBM电脑部门的电脑大企业联想集团,有在日本也销售其商品的家电大企业海尔集团,也有生产的显像管和彩电居世界第一的TCL集团等。但是,如果冷静地看,其中许多企业只是维持着表面的繁荣和发展势头,而实际潜力不大。
不能发挥自主性的理由
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日本的索尼公司及本田公司开始由乡镇小工厂向世界级企业迈进、迅速发展的时候,两公司的自主性都非常高,都拥有独自的技术和产品。众所周知,索尼公司1955年在世界上第二个使半导体收音机商品化,60年代依靠独自技术开发并发展了录音机及彩电。本田公司1959年开始挑战两轮摩托的世界最高级别比赛,1961年首次夺冠。通过向更高目标挑战,不仅提高了技术,同时也提高了本田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知名度。
与当年依靠独自的技术和独自的商品打天下的蓬勃发展时期的日本相比,今天的中国企业从实力到经营者的志向显然都不同。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只关注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是全力开发关系打造企业形象的独自技术。中国企业也说自己“在开发独自技术”,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模仿外资的技术,不过是在应用的方面使其更加面向中国市场。
为什么同样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企业能开发出无与伦比的独自技术,而中国企业却不能呢?如果仅仅从民族性中找答案未免过于轻率。若到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去看中国明清时代等中国王朝鼎盛期的工艺品,那就不难知道中国民族有无与伦比的独自性及制造产品的才能。应该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不发挥,或者说不能发挥独自性,这是中国现在的经济环境造成的。
其中最大特点是生产过剩、竞争过于激烈。如果走进大中电器、苏宁电器等中国的家电大销售店,彩电、冰箱、手机等各种商品的国内厂家之多会让你瞠目。中国的国土面积与美国及西欧差不多,过去因为地区间物流困难,所以,各地区都有许多控制着该地区市场的企业。地方**也支持这些地方企业,因为它们是地方的税收来源。结果,从海尔、TCL、美的等大厂家,到那些根本不知名的厂家,都在竞相扩大卖场面积。当然,价格战也非常激烈。这成了中国产业的顽疾。
疏于对国内企业的“保护”
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期,也曾出现过企业过多、竞争过于激烈的情况。但是日本当时的情况与中国目前的情况有两点不同。
第一,为在竞争中获胜,日本企业当时更重视的是在技术和质量上领先,而不是只关注价格。索尼公司在彩电方面开发出了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获胜,而且成为世界市场的霸主。本田公司在世界上首先开发出完全满足美国环境标准的CVCC发动机,在北美市场上大获成功。
第二,在日本的制造业从乡镇工厂向国内市场的霸主,以及向全球企业腾飞的时期,日本努力关闭国内市场,彻底限制外资的影响力。中国与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50年代及60年代的情况不同,因为全球化,中国不得不在发展中国家也被迫开放市场的时代建立产业基础。正如中国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所表明的那样,中国加紧与世界市场一体化,而不是把保护国内企业放在首位。
这两个因素相互结合,造就了中国企业今天的这种状况。外资厂家从一开始就在国内市场扎满了根,发挥着技术和品牌的绝对优势,而中国企业只能以剽窃技术和品牌,通过效仿和低价格来与外资企业抗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既然技术可模仿,企业也就没那么大热情投入财力和人力进行研发。其结果是,中国制造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平均只占日本同行业的1/5至1/10。这样,中国企业也就无法发明出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也发明不出CVCC发动机。
有可能发生连锁性破产
90年代后期,在进口产品及外资曾占了很大比重的中国市场上,中国厂家的产品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在两轮摩托车领域,合资生产的本田摩托车和雅马哈摩托车所占比率都下降。家电方面,过去松下电器及日立在中国的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等市场占有率最大,但这个市场逐渐被海尔、TCL、格兰仕、美的等中国厂家夺走,彩电及音响制品领域内,索尼也不像过去那么神气了。在电脑领域,联想和北大方正等中国厂家迅速抢占了IBM、东芝等在中国的市场。在手机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外资厂家的市场也在被中国企业夺走。
中国厂家在提高成本竞争力和质量、展开销售宣传方面发挥了威力。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这些都是技术已经成熟领域的产品,这不过是即便没有技术的厂家也完全可以参加竞争领域的局部性胜利。而且,即便是这些技术成熟领域,一旦外资整顿了在中国的生产、销售体制,把立足点移向新技术领域,那么包括日本在内的外资将展开猛烈的反击。
在中国厂家发挥了优势的彩电领域,随着液晶、等离子等平板彩电市场的扩大, 没有技术的中国厂家开始被淘汰。尽管中国厂家从台湾及韩国采购显示屏,也在生产平板彩电,但是因为没有线路设计及最核心的处理图像的LSI等技术能力,所以无法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有影响的彩电厂家有可能发生连锁性破产。
在手机领域,随着手机市场需求向带照相、能上网等多功能手机转移,过去在第二代GSM方式的产品方面表现出竞争力的宁波波导、东方电子、科健等中国厂家,开始表现出劣势。今后如果开始向第三代的方式过渡,中国厂家有可能再次处于劣势。
因中国需求膨胀,日本、韩国、欧美企业逐渐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将决定在全球市场的优劣。同时,因加盟世贸组织,中国**所保证的市场开放政策及保护知识产权政策逐渐具体化,中国市场在逐步形成有利于外资发挥优势的环境。
“中国经济将被外资左右”
本来“改革、开放”政策就是中国经济出现奇迹般增长的动力,而“改革、开放” 的着眼点是“引进外资、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当初中国没有更深地考虑如何扶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企业,以及如何加强它们的竞争力。战后,日本的前通产省把“保护、扶植、加强民族产业及民族系统企业”作为政策的头等大事,在材料、汽车、电脑、半导体等各领域限制外资,想方设法提出对日本厂家有利的政策。在这点上,日中有很大不同。
中国经济在宏观上取得了成功和发展,但是在微观上中国的民族企业已经碰壁, 其发展开始达到了极限。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在想方设法挽回局面。在第三代手机方面,中国想把中国厂家与德国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发的TD—SCDMA方式作为全球事实上的标准规格,就是一个例子。
此外,在过去中国企业通过委托生产等一直发挥强势的纺织、制鞋、玩具、电子零部件组装等劳动集约型制造业,因中国沿海地区工资水平提高,电力不足、治安恶化等,外资开始到越南、缅甸、孟加拉国去订货。如果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国内市场也被外资逼入困境,中国经济有可能被外资左右。出口大国中国的出口中,60%都是外资企业的出口,这个事实反映了民族企业难以发展的中国经济的本质。
人民网本文链接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105550983